□1天時間,醫院的病床幾乎全部騰空了,除了病情特別嚴重的病人外,其他病人聽說醫院要收治唐山的傷員,都很自覺地讓出了病床,自己回家養病。 □我們把唐山傷員送回滄州要離開時,所有的病人都哭了,醫護人員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那時車上車下一起哭。那時候你才知道什么叫感天動地。 □當時不停有傷員被送進來,我們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雖然睡得很少,但也不覺得累。 一天時間醫院病床幾乎全部騰空 “真的太感人了!當時醫院床位有限,我們向住院病人下達動員令。聽說醫院要收治唐山的傷員,1天時間,醫院的病床幾乎全部騰空了,病人都主動回家把床位讓給唐山傷員。”昨天上午,任憲武老人回憶起當年江蘇收治唐山傷員的情景,老人說他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骨折病人讓家人抬自己回家 “唐山大地震時,我們省還有醫療隊在西藏進行援助。我是9月10日回到南京的,當時去唐山的醫療隊已經撤回來了,省衛生局叫我負責做好接收唐山傷員的工作。”任憲武老人介紹說,當時他們把從唐山轉來的3500多名傷員分送到徐州、常州、蘇州和南京4個城市的大醫院救治。 “當時醫院里還住著許多病人,要收治唐山的傷員,必須讓他們騰出床位。”任憲武介紹說,接到通知,各大醫院迅速召集住院病人開會,動員他們騰出床位。“當時還以為病人工作不好做,沒想到住院病人聽說騰出病床是為收治唐山傷員,都積極配合。我在省工人醫院時,就看到一名骨折病人,腿上還打著石膏就讓家人把他抬回家,臨走時他說:‘唐山人民受了這么大災難,我這點傷不算什么。’這樣的場景還很多。”任憲武說。 唐山傷員與醫護人員哭離別 任憲武說,經過1個多月的救治,3500多名唐山傷員先后康復,送回唐山。“到了10月中旬,我們從常州送走最后一批300多位病人,這些都是截肢或癱瘓病人。我們把他們從醫院接出送上火車時,大家哭得一塌糊涂。” 火車到了常州是凌晨兩點,很多醫護人員都在站臺等候多時。當把病人送走時,哭聲很感人。“他們在江蘇的時間最長,又得到了如此細心的照顧,對這里很有感情,所以都舍不得離開這里,他們和我們說:‘能不能讓我們留下來?我們回到唐山也沒有家沒有親人了,能不能讓我們留在江蘇?’我們對他們也很有感情,雖然他們有很多生活不能自理,但很多單位二話不說,愿意接納他們。”任憲武說,但當時有規定,所有的病人全部運回原地,只能送他們走。“我們把傷員送到滄州要離開時,所有的病人都哭了,醫護人員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那時車上車下一起哭。那時候你才知道什么叫感天動地。”任憲武說,那種場景他現在還記憶猶新。 在回到南京前,任憲武和隨行的醫護人員到了當時剛地震后2個月的唐山轉了轉。“雖然還到處都能看到廢墟,但和地震當時的情景相比,唐山已經完全變了樣,新蓋了好多小區,群眾生活基本走上了正常的軌道。 與外界失去聯系院里以為我死了 楊珂今年51歲,現住在薩家灣。唐山大地震那年她才21歲,在沈陽軍區后勤221醫院工作。昨日她特地趕到晨報,講述30年前她在唐山參加救援工作的故事。 同事寫血書要求參加醫療隊 “28號發生地震,當天晚上就接到命令,院里成立了醫療隊,一共25個人。另有兩個人知道自己沒被選上,咬破手指寫了血書,要求參加醫療隊。院里同意了,最后醫療隊成員是27人。”楊珂回憶說。第二天,他們就坐車去唐山。 楊珂說:“我們到唐山的時候已經是第四天了,我們還算是比較早到唐山的醫療隊,唐山人民看到我們,對我們說,看到你們來就有救了。” 傷員不斷送來每天只睡三四小時 “剛去唐山的時候,整個城市就像個大工地,全是廢墟,我們主要接收野戰部隊搶救過來的傷員。”楊珂說,野戰部隊戰士從廢墟中搶救出傷員,經過簡單處理送到醫療隊,再由醫療隊進行治療。做完手術度過危險期后,再把傷員轉送出去。“當時傷員很多,不停有傷員被送進來,我們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雖然睡得很少,但也不覺得累,一直處在緊張工作的狀態下。有些傷員送過來時,傷口都化膿了,上面生了蛆,我們只能用自制的消毒水給他消毒。還有個病人送過來時,半個頭骨都沒有了,外科醫生用塑料填補了他的頭顱。” 火車一路開一路聯系醫院收病人 在唐山20多天,楊珂跟外面失去了聯系,沈后211醫院的領導甚至以為她死了。 楊珂介紹,當時唯一聯系外面的方法就是托人帶信出去。當時只要有空火車,就把病人送上去。火車一路開一路聯系當地醫院,醫院有能力接收多少,就放多少病人下來。如果沒有能力接收,病人就跟著火車繼續走,直到住進醫院。“我們每個人都給院里寫了一封信,托送出去的病人寄回去。院里收到了其他所有人的信,就是沒收到我的。當時有一位醫療隊成員在寄回去的信中寫,看到有位戰士,在搶救傷員過程中,受余震影響被壓死了。醫院領導看到這封信,再加上一直沒收到我的信,就以為我死了。回去那天,我最后一個下火車,許多接站的同事看到我,拼命地打著我說:‘怎么不寄信回來,都以為你死了。’后來才知道,我所托的那個病人一直被送到廣西,信是我回到醫院后一個星期才收到的。” 拼命工作,南京技術員感動唐山人 “看了晨報尋找為唐山抗震做過貢獻的人,我也算其中一員吧,雖沒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也獻出了點微薄之力!”昨日,65歲的王湘蛾打進晨報熱線,講述了她與唐山抗震的故事。 北京永定門城墻像刀削過一樣 “那時我是南京電瓷廠的技術員,正在北京出差,能感受到很強的震感。”當時王湘蛾住在同學家,熟睡中被地鐵一樣的“咔咔咔”聲驚醒,床在搖晃,隨時可能散架。“可能地震了!”不等同學說完,王湘蛾抓起錢包就朝外跑,發現外面全是人,她就隨著大家一起跑。“黑黢黢的,我也不知道朝哪邊走,早上發現到了永定門,看到墻像刀削過一樣。”王湘蛾回憶,但大家都很鎮靜,買早點的買早點,上班的上班,好像什么事也沒發生過,晚上看報紙,才知道唐山地震了。 參與救援的解放軍是最可愛的人 第二天王湘蛾接到廠里的電話,說唐山斷電,讓她去唐山。回憶剛到唐山的情景,王湘蛾歷歷在目。鐵軌扭曲成了蛇形,大多數房屋都已倒塌,路邊原本整齊的樹木很多都錯開了,馬路到處是裂縫。“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廢墟里的一條小路,估計是先趕到的解放軍拾掇出來的。”王湘蛾說。在唐山參與救援的解放軍成為王湘蛾眼里最可愛的人,她說:“作為抗震救災的主力軍,在唐山,到處可見解放軍官兵在清理廢墟。余震偶有發生,建筑物可能會有再次倒塌的危險,他們沒有畏懼,冒著生命的危險,用鍬、鎬甚至雙手在廢墟中救援……” 老師傅說,“我真佩服南京人” 那時,唐山停電,晚上大家只能點蠟燭、煤油燈。“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經過3天的檢測,發現變壓器的套管移動了,接線松掉了,另一臺變壓器的套管壞了。”王湘蛾介紹,發現了原因,她就讓吊車把套管先吊下來,把一臺變壓器的套管修好,再吊上去,然后打電話回廠里,廠里派車送了3個套管過來。 “我真佩服南京人!”見她拼命工作,接待她的老師傅感動了,不住地道謝。安排好一切,來不及看一眼光明照亮唐山,王湘蛾買了個麻花,又坐上去東北出差的火車。“一上車,我就睡了,麻花到站才吃。” “前幾天,在電視上看到唐山新貌,真為他們高興,唐山人真不簡單,短短30年,就建設得這么好!”王湘蛾感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