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展業初步形成了京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會展經濟產業帶。其中,長江三角洲作為中國經濟、科技、文化最發達地區,正以其雄厚的經濟基礎和發達的產業,推動著區域會展經濟的飛速發展。但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會展業還處在初級階段,專家指出,會展業還應加強打造區域性品牌。
會展業
城市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當前
,國內會展業發展如火如荼,展會的數量、規模和展館面積增長了數十倍。會展經濟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越來越大,因而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日顯突出,成為許多城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會展業是一個高收入、高贏利的行業,其利潤率在20%至30%之間。同時,會展業具有強大的關聯帶動效應。有關資料顯示,國際展覽業的產業帶動系數為1∶10,即展館的收入若是1,住宿、餐飲、運輸、通訊、旅游、貿易等相關收入將達到10。
上海、深圳的測算表明,會展業的產業帶動系數為1∶9。主要表現在:會展能夠吸引大批中外參展、觀展人員,從而刺激商品和勞務消費需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的發展。據統計,一個會展商人的消費額要比一個度假游客的消費額高2至3倍;會展業特有的展品、展地和展期三個要素,決定參展商和貿易商的地域和時間的局限性,承展地必須為參展商提供商品展覽、研討會議、新聞通訊、賓館業等“一條龍”服務,這樣就帶動了承展地的咨詢業、保潔業、廣告業、印刷業、旅游業等的快速發展;會展能夠推動舉辦地加強交通業、運輸業、電信業、環保業等基礎產業的發展,從而全面提升舉辦地的綜合經濟實力。
據權威部門公布,我國會展業去年的直接收入已近40億元。會展業已成為國內許多城市傾心扶持的產業。
一位資深會展界人士說,對于一個國際化都市而言,城市功能應體現在它的物流對周圍地區的輻射能力有多大。全球經濟一體化將使國與國之間的競爭,直接變成城市與城市、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較量。屆時,會展經濟的發展水平,將決定一個城市的地位。
從國內發展現狀來看,會展業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大連等一些第三產業發達的城市迅速崛起,使中國會展業初步形成了京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會展經濟產業帶,并與中西部會展中心城市相互協調,構成各具特色、多層次的會展經濟發展格局。其中,長江三角洲作為中國經濟、科技、文化最發達地區,正以其雄厚的經濟基礎和發達的產業,推動著區域會展經濟的飛速發展。
近年來,長三角洲地區各城市紛紛投入到“會展經濟”的大潮之中。據統計,去年南京舉辦的大大小小的展覽就有65場,平均5天半就有一場;杭州的會展企業在三年內由原來的幾家發展到100余家,每年舉辦的展覽有110個左右。杭州的“西博會”、蘇州的“電博會”、常州的“中小企業商品博覽會”以及寧波的“旅游商品展覽會”等展會已嶄露頭角。但是,杭州市會展辦最近的一次調查顯示,目前杭州100多家已有的會展企業中,有獨立辦展能力的企業不到40家,有的公司成立多年從未辦過一個展覽。在這些企業承接的展覽中,展位數超過500個的只占總展覽數的10 %,超過一半的展會展位數在200個以下。專家指出,這不僅是杭州一個城市會展業存在的現象,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會展業總體處在“小、散、亂”的初級階段。
但南京一位展覽業的專家說,從市場經濟的發展空間來講,長三角的會展業還不夠“亂”,就是說優勝劣汰還不夠,所以現階段還形不成相關法律法規和權威部門。在這種情況下,有側重地打造區域性會展品牌是突破口。在未來幾年內,江蘇將發揮各地政府的扶持引導作用,對會展業進行合理布局,做強“品牌”。據稱,蘇州在金雞湖畔建設的國際博覽中心將成為全國第二大展覽中心,今后將“借力”上海,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IT、機電、高新產品的展覽中心。
在浙江,“雙管齊下”給浙江會展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他們一方面大力發展實地展覽,杭州和平會展中心、國際汽車會展中心、西湖文化中心等一系列基礎設施相繼建成和動工興建;另一方面加快向網絡與電子商務平臺轉變,國內最大的網上工業品交易會日前在杭州揭幕,而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會展中心正在為參展商在網上搭建虛擬平臺,擬以“在線義博會”的形式開展。
業界人士認為,展覽會的區域性非常明顯,展覽會的舉辦地除了觀眾聚集的地區,就是制造商比較集中的區域。
在珠三角,大約600平方公里的范圍之內,就有6萬個企業,涉及各行各業。珠三角已把自己變成一個聯動的展覽會,這樣一來,高質量的觀眾會出現在該地區。比如廣交會,盡管參展費用一直見漲,但企業參展熱情仍然很高,因為企業堅信在廣交會上一定能不同程度地拿到訂單。
而長江三角洲地區雖然也具備制造業密集和觀眾密集的特點,但目前幾乎都是各自為政,信息割裂,吸引力小。長江三角洲會展業應抱成團,資源共享,才能使會展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