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企業對于銷售和產品推廣的重視,也催生了業內會展經濟的繁榮,根據權威機構的統計,2005年全國各地一共舉辦了72次中等規模以上的印刷機械展銷會,平均達到了每月六次之多。對于許多中國印刷機械制造廠家而言,密集的行業展會既是機遇也是麻煩,因為參加一次展會需要付出產品的運費、人員的食宿、展臺的裝修等費用,參加次數多了負擔不起,但參加少了,所損失的不僅僅是銷售機會,還有品牌關注度,現在國內市場中的印刷機械制造廠家多如過江之鯽,幾次不露面,客戶還以為你倒閉了呢。所以,現在許多制造廠商的生存狀況,倒與國內演藝明星的頻繁走臺頗為類似,有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并不重要,關鍵是要有出鏡率。必須混個“臉熟”才行。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中國的印刷機械制造廠商們越來越重視產品的銷售和推廣,但對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卻在逐年下降,每年只有100多億元的銷售額,真正在中國印刷行業唱主角的,還是德國、日本等海外廠商。盡管不少國內廠家都說要開辦“百年老店”,要做市場中不倒的品牌,但從統計數字來看,不要說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就是獲得過國家名牌產品認證的,也是寥寥無幾。這種尷尬的狀況令人不得不深思,當前中國印刷機械制造廠商這種力拼“眼球經濟”的做法是否可以行之久遠,比起國外的制造廠商,比起國內的其他行業,他們忽視了什么?缺少了什么?
與近年來的會展熱相似,頭些年在印刷領域曾經興起過一陣惡性降價的風潮,特別是在小膠印領域,曾使一些頗富盛名的企業退出了市場競爭,F在,這場風波塵埃落定,人們再度回首,至少可以總結出這樣幾條經驗,一是風波的興起緣于當時的制造企業普遍創新能力較差,技術水平低,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所以只能靠價格戰作為競爭的手段;二是市場競爭最后的勝者不是由價格決定的,而是產品本身所具備的技術含量決定的。所以說,中國印刷機械制造廠商與國外同行最大的差距,不在于銷售渠道的優劣,也不在于公關能力的高低,而在于技術水平的高下,研發機構的缺位,創新能力的不足。
國外的印刷機械制造企業大都建有龐大的研發機構,而中國的企業卻把寶貴的發展資金用于繁榮會展經濟上,交給鐵道部的運輸費要遠遠高于產品的研發費用。即使同樣是參展,國外廠商少不得又要利用展覽會發布他們自主研發的新技術,新機型,從而繼續擴大在中國市場中的銷售份額。而中國的企業呢?至少從最近的展會上看,展示給人們的還有不少還是混跡多年的老面孔。就像某些演藝明星一樣,因為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盡管頻繁的在各種頒獎會中走臺,終歸成不了“天皇巨星”。(鐘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