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姆斯特丹皇家美術學院教授侯瀚如
|
侯瀚如,1963年生于廣州,1981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1988年碩士畢業。1990年后移居巴黎。現為阿姆斯特丹皇家美術學院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州沃克藝術中心國際藝術顧問委員會成員、中國當代藝術獎評委。同時也是歐洲、亞洲以及美國很多藝術基金會的委員和評委。英文文集《在中間地帶》于2002年出版。
法籍華人侯瀚如有一個如今越來越時髦也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的身份——策展人。
策展,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幫助別人策劃展覽。不是工業品,也不是婦女用品,而是現代藝術的展覽。
從侯的履歷上看,他顯然已經是這方面的行家里手,并且成績卓著:1994年芬蘭的“從中心出走”展覽,1997年英國倫敦的“巴黎人”展覽,接下來,南非的“約翰內斯堡雙年展”、墨西哥的“國際攝影雙年展”……一個接一個,忙得腳不沾地。
侯瀚如說,他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策展人,他是獨立、自由的策展人。
和那些在美術館、博物館等藝術機構專門負責展覽工作的專業人員不同,侯瀚如沒有一個單位,他為自己打工:今天為上海雙年展效力,明天,他已經跑到南非的約翰內斯堡,為那兒的雙年展服務;這個月,他還在韓國光州,下個月,已經到了英國倫敦。他是一個現代藝術的“空中飛人”。記者打電話給他,本以為他在巴黎的家中,沒想到他在洛杉磯,而且很快要搬過去了,因為舊金山藝術學院請他給學生教授公共展覽方面的課程。
10多年策展生涯中,沒有固定的展覽單位給侯瀚如支付薪水,他從來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所以“活得很艱難”。與此同時,邀請他去策劃展覽的單位和國家越來越多,他參與的展覽也越來越密集。
侯瀚如說,國際、國內策展人很多,但是能堅持下來的很少,像他這樣堅持了10多年的,就更少了。
“全球獨立策展人也就那一二十個人吧,能走到今天的不多,我也是運氣。再說,讓我干別的,我也不會。”
1997年至2000年間,侯瀚如和另一位著名策展人漢斯策劃的“運動中的城市”,在全球7個國家巡展,每到一地,都結合當地創造一個版本,僅此一個展覽,侯瀚如就調動了全球超過140位藝術家!
侯瀚如更喜歡被人稱為藝術批評家:1994年,31歲的他當選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美術學院教授。眾多頭銜之外,他還是多個重要藝術刊物的專欄批評家。
“我基本上來自藝術批評的背景,和藝術家的關系特別密切,我做的展覽針對各個條件不同的地方,絕大部分都和現場發生關系。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種展覽,而是通過展覽表達觀點、思想和見解,為更多有思想的藝術家提供平臺。”
當年,在巴黎,他利用自家的過道舉辦展覽,而參與這次展覽的,其中就有不少今天已極具名氣的藝術家。
4月13日深夜,記者通過越洋電話,采訪了這個活躍在國際藝術界的小個子廣東人。
人物周刊:目前“獨立策展人”這個行業在國際上行情如何,從事的人多嗎?
侯瀚如:做這個行當的人蠻多的,快變成一種時髦了,但一直做下去的人就不多了。靠這個生存還是蠻難的。因為,藝術產業基本上還沒有形成,大家都是在一個圈子里活動,和市場搭不上關系,不能盈利。而且各個藝術機構都有一套自己的人馬,找我們做事情,都是想讓我們做一些他們做不到的,所以只在極特殊的情況下才會找我們。我之所以能做下去,也算是幸運吧,不斷地有事情找上門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