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至29日,首府烏魯木齊沉浸在一片節日的氛圍里。這不是普通的節日,而是新疆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最集中最全面的一次薈萃和展示。即便很多生活在新疆的各民族群眾,也是第一次飽覽種類如此眾多、色彩如此斑斕的優秀民間藝術節目,許多人直呼:“真過癮!”
作為新疆首屆民間文化藝術節重要組成部分,民間藝術匯演節目一開場,隨著嗩吶長鳴,鼓聲“咚咚”,民間老藝人撼人心肺的嘶吼,以及翩翩起舞的“麥西來甫”,舞臺下的觀眾旋即被帶入了一個新奇、絢麗、激情四溢的場景里。節目一個接著一個,維吾爾族《吐魯番木卡姆》、塔塔爾族《撒班托依》、哈薩克族《卡拉角勒哈》、柯爾克孜族《瑪納斯》……一個多小時的節目,每每給人們新的感受,新的體味。
“雄鷹叼走了兔子/它的窩仍在山腳下/遠去的你啊/除了你沒有別人”;“阿依特斯是哈薩克族民間曲藝中的典型代表……”在舞臺一側的大屏幕上,隨著演出的進行,不僅有漢、英文歌詞,而且有關于各類民間文化遺產的介紹。值得欣慰的是,節目主持人一改以往慣例,由自治區文化廳和新疆藝術研究所的專家擔當,為熱烈上演的民間文藝節目增添了十分專業的講解,增強了節目的知識性和普及性。每一臺演出,都成了廣大觀眾了解民間文化遺產的地域及歷史背景,進而成了理解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的活教材。
記者在人民廣場、南湖廣場、人民劇場看到,三個特色鮮明的露天舞臺不斷吸引來大量的觀眾。全疆14個地州40多個縣市的320位民間藝人,分成ABC三個組,輪流在三個露天舞臺演出。臺下觀眾時時爆發出的掌聲和歡呼聲,極大地調動起舞臺上民間藝人的表演熱情,終場的麥西來甫更使民間藝人與觀眾的情緒相互感染、相互融合。頂碗舞、胡旋舞、木勺舞、鷹舞;憨態可掬的鵝、滑稽幽默的小丑……45個節目高潮迭起,風味各異,人們在民間藝術的海洋里流連忘返。
來看演出的,不僅有當地群眾,還有參加第六屆國際木卡姆研討會的中外專家、學者。坐在記者旁邊的《音樂研究》副主編陳荃有博士,頗有感觸地告訴記者,“如此直觀地面對面接觸民間藝術,這種做法非常好,如今現代人看的是美國大片,吃的是洋快餐,但不能丟掉自己的根;只有不斷宣傳,才能讓人們認識、接受和喜歡它,專業人士也可以從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因為,民間藝術是一切藝術創作的母體。”
“我們要逐步把它打造成一個品牌。”9月28日,民間藝術匯演現場總指揮、自治區文化廳社會文化處處長馬迎勝,在談到新疆民間文藝活動今后的發展方向時如是說。他強調說,我區從來沒有這么高頻率、這么大規模的民間文藝演出,反映出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對民間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
“我們的目的是喚醒人們對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的尊敬和重視,通過了解和認識,使人們對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意識得到增強。”馬迎勝說,民間藝術產生于民間,成長于民間,由人民創造,理應為人民享用,這次民間藝術匯演之所以要在露天演出,就是要用開放的形式實現觀眾與民間藝術的零距離接觸,9場演出觀眾累計達到兩萬余人次。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參加演出的民間藝人,70%以上是農牧民,不少人一輩子連縣城都沒去過。他們中間,有90歲高齡的老人,也有19歲的青年。他們帶來的節目,很大一部分是在新疆生活多年的人都沒見過的。
人們鮮明地感受到,這確是一次民間文化藝術的盛會,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節日。
29日晚上將在人民廣場舉辦首屆新疆民間文化藝術節閉幕式和頒獎晚會,設立有組織獎、貢獻獎、金手鼓獎、優秀民間藝人獎;將有60%的節目和30%的民間藝人受到獎勵。獎杯上,手鼓是新疆的文化符號,鉆石則含有把民間藝人當寶貝的深刻寓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