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蘇丹紅事件、奶粉碘超標事件聲猶在耳,而今年的北京福壽螺、上海瘦肉精中毒事件又震驚國人。接二連三的食品安全事件不僅讓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產生信任危機,而且政府公信力也因此受到影響。昨天下午,作為食博會的重頭項目之一“食品安全和行業發展高峰論壇”在波特曼大酒店舉行,出席的專家、學者、食品企業家的一致話題,就是如何盡快“擰緊食品安全閥”,保障食品安全。
建立標準化是關鍵
“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產品”,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國家食品安全“十一五規劃”專家組成員尹京苑引用這句話來提出中國食品體系應盡快建立標準的建議。“麥當勞可以做到全球各門店的漢堡口味一致,在于它執行了極為嚴格的標準體系,光炸薯條的操作流程就有幾十頁說明書,而很流行的湘菜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即便同一家店,不同廚師做出的菜都會差別較大”,尹京苑介紹說,我國將力爭在2010年前,基本建立一套“從田頭到餐桌”,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應急預案化解市場危機
國家食品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副主任溫凱在論壇上提到一件小事:2005年11月,香港媒體爆出廣州產的“珠江橋豆豉鯪魚”罐頭含有孔雀石綠致癌物質的消息,廣東相應產品出口急劇下降。危機之下,廣東食品行業協會與罐頭企業采取了積極、坦誠的態度,向媒體公布了真相:極個別水產養殖和水產商戶使用孔雀石綠是引發事件的“真兇”,被檢罐頭中所含有的微量孔雀石綠來自原料,絕非罐頭企業有意添加。一系列集體自救行動漸漸平息了負面影響。
“既然我們無法回避突然而至的市場危機,正視危機,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應急管理體系是必要的”,溫凱認為,雖然目前國內外大型企業成立了專司安全問題的機構,但目前中國食品企業大多數是中小規模企業,還不具備獨立應對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的能力和實力,因此食品行業組織的作用特別重要。今年的陽澄湖大閘蟹安全危機,也正是行業協會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他山之石:洋超市緊筑安全籬笆
昨天,出席論壇的一位重量級嘉賓是麥德龍中國區副總裁兼食品總監鳴佩德先生。這位奧地利人用中國古語“民以食為天”來做他的開場白。他簡要介紹了麥德龍的食品安全體系,要取得麥德龍的供應商資格,除了必須的生產許可、衛生許可證等,還必須通過包括公司組織結構、質量政策、質保體系、衛生和安全及物料管理等諸多內容的供應商審核。而審核商為國際知名的第三方檢驗公司,并保持一年一次的頻率。超市會對需要溫度控制的商品,每天檢查兩次,并對自有品牌商品,每年進行兩次實驗室檢驗,一旦發現不合格,立即在全國系統內停售。在上海瘦肉精中毒事件后,麥德龍在上海的所有門店都對豬肉進行快速檢測,蔬菜的農藥殘留也在檢驗之列。在這位洋超市的負責人看來,食品安全是絕對不能松懈的環節,“食以安為先”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