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我國的展覽業從小到大,發展迅速,已逐步成長為一個自成體系、充滿活力的新興產業。今天,日益繁榮的展覽活動不僅引導了有關產業的發展,提升了制造業水平,而且還促進了生產要素的流動和資源配置的優化,推動了我國企業的發展和國際化進程,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正是看到了展覽業在拉動經濟發展和提升城市知名度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國許多地方紛紛提出發展展覽經濟的規劃。目前,已有30多個城市提出創辦會展名城的目標,希望“以展促貿,以展引資,以展會友,以展興市,以展揚名”。很多城市組建了展覽管理和協調機構,策劃、組織、扶持展覽活動,興建展覽中心。展覽場館項目已成為城市建設中的熱點項目。
作為展覽活動的物質載體,展覽場館在展覽產業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展覽場館的硬件環境直接決定了承接展會的規模、檔次,對展覽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小平同志題字的中國國際展覽中心于1985年建成,成為我國舉辦重要國際展覽的場所。這在我國展覽業發展和展覽場館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此后,隨著展覽業的迅猛發展,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后,全國各地區包括許多中小城市出現了新建、改擴建展覽場館的熱潮。
我國展覽場館規劃與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展覽場館的興建、擴充的確從硬件上滿足了我國會展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但是我國展覽場館在規劃和建設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展覽場館建設總體上已供過于求。在目前全國大部分展覽展館使用率不足30%的情況下,全國展覽面積仍保持20%左右的增速在增長。目前,全國共有展覽場館250個,展館建筑總面積超過600萬平方米,可供展覽面積超過250萬平方米。其中,展覽場館建筑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的有17個,展覽場館建筑面積最大的為20萬平方米。到2005年底,全國可供辦展的展館面積達300萬平方米。無論是展館數量,還是展館面積,我國都已超過目前世界上展覽業最發達的德國(21個展館、240萬平方米展館總面積),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國單個展覽場館的面積和規模遠不及德國,小型展覽中心的數量很多。
在場館建設蓬勃興起的同時,全國展覽館收入總額的增長只有微不足道的0.03%,每平方米建筑面積展覽收入自2001年以來年降幅超過25%。可見,展覽場館的興建與擴充,在基礎設施及硬件方面已經遠遠超過了展覽產業規模快速擴大的需要,在總量上已明顯供過于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