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選展“三招”
●看舉辦屆數
●看主辦單位
●向同行咨詢
“過去的展會多以成就展示為主,注重的是教育和娛樂,這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會展。現在的展會則多以商品交易為主要目標,以交流為輔助手段。”近日,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北京分會(以下簡稱北京貿促會)副會長徐玉偉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科博會、中國制冷展、服務業大會、特許加盟展覽會……由北京貿促會主辦、承辦的展覽會數量并不多,到現在基本上只剩下了10來個。“過去我們參與的展覽會要多一些,現在少了,這是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我們準備在今年下半年舉辦一個創意文化產業博覽會。”徐玉偉認為,策劃展會項目需要綜合自己的條件和周圍的市場環境。
貿促會辦展會:有政府背景也要走市場化道路
“中國的企業要開拓海外市場,最常用的途徑就是去參加海外的展覽會。政府鼓勵這些中小企業走出去,但由于一些國際貿易規則的限制,政府不能給這些企業的對外貿易進行某些直接補貼,但可以對這些中小企業到海外參展的活動進行補貼,幫助他們去開拓海外市場。”徐玉偉表示,這些工作都是由貿促會來完成的。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的最初成立,是當時為了彌補和未建交國家之間“政府外交”渠道,而開拓“民間外交”渠道專門籌建的一個“民間商業組織”,以實現促進中國和這些國家之間經貿往來的目的。雖然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最初的這一功能逐漸淡化,但其在實際國際經貿活動中的功能卻尚未淡化,相反隨著會展業的快速發展,貿促會不僅僅在促進中外經貿往來這點上繼續發揮作用,同時對國內的產業發展也提供了強力支持。
目前國內3800多個展覽會中,由貿促會、行業協會這些“二政府”機構主辦或承辦的占據了相當大的比率。隨著外資展覽公司的進入,會展業市場化越來越強,一批專業的展覽公司迅速成長起來,并開始在具體的展會運作過程中挑起大梁。“但貿促會的資源使其不會退出市場,因為貿促會具有較強的官方背景,更容易把握政策的方向,并且擁有多年來積累下來的資源,比如在國內有大量的企業會員,與海外的商業機構有密切的關系。”徐玉偉表示。
“過去是成就展,現在是商業展。伴隨著展覽目的的轉變,展會組織者的身份也在發生變化,作為市場中的經濟個體,組織者要考慮投入和產出,要考慮自身的經濟效益。”徐玉偉認為,雖然政府主導舉辦展會在當前環境下是必不可少的,但市場化仍是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事實上,科博會、服務業大會的成功背后,雖都有貿促會雄厚政府資源和海外關系的因素,但成功之處還是抓住了市場供需的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