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至16日,以“聚首上海———關注中國,與中國合作”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在上海隆重舉行。來自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的600余位代表出席了本屆論壇,就會展方面的多項議題展開研討。論壇上發布的《中國會展經濟發展報告(2006)》引起了中外來賓以及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
1月15日,在第三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正式發布《中國會展經濟發展報告(2006)》。報告系統回顧和全面分析了2006年度中國展覽業在政策監管、對外開放、區域發展、市場特征等方面的發展態勢和基本特征。報告認為,會展業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中西部地區成為展館建設新熱點、跨國公司加強與國內強勢會展資源合作等,是過去一年里中國會展業發展中引人矚目的新態勢。
七大趨勢
中國貿促會副會長王錦珍在發布《中國會展經濟發展報告(2006)》時表示,以2006年中國展覽業中發生的標志性重要事件為線索,中國展覽業的宏觀發展態勢呈現七大特點。
首先,知識產權保護成為熱點,行業規范不斷完善。2006年中央及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旨在扶持、促進和規范會展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其中知識產權方面的立法工作成為年內會展業立法的熱點。
其次,國內的展會場館建設發生了結構性轉移,中西部地區逐漸成為新熱點。根據報告,2006年,東部發達地區的會展場館建設明顯降溫,不少地區只是在延續以前的“二期工程”,新增項目減少。但中西部地區的場館建設驟然升溫,西安與武漢兩城市的新場館建設引人注目。
該份報告還顯示,與國內強勢會展資源企業合作成為跨國公司開拓中國業務的新途徑。2006年,中國展覽業的國際化進程不斷深化,美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家的會展巨頭不僅延續了以往在中國設立子公司、合資公司以及代表處等傳統做法,而且從2006年以來發生的國際合作事件看,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把進軍中國市場的重點轉向了與擁有優勢會展資源的國內會展企業合作。
另外,整個2006年中國展覽業還呈現下列幾個特點:區域合作蔚然成風,合作領域不斷擴大;業界活動數量多、層次高,從國內向周邊國家和地區擴散;教育培訓發展迅猛,專業人才資格認證培訓成為新熱點;行業組織穩步發展,新組織以從事研究、教育和培訓為主。
潛力巨大
除從宏觀角度對2006年中國展覽業的基本狀況和發展趨勢進行回顧和評析外,報告還從微觀市場運行角度,披露了中國展覽業發展的一些新特點。根據對京、滬、穗三個最具有代表性的展覽市場的調查,報告從展會總體數量、展會行業集中度、參展人員素質、參展商和專業觀眾滿意度、參展企業構成、展會觀眾來源等幾個方面,總結了2006中國會展市場的運行特征。
王錦珍副會長向記者介紹說,我國會展業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2002年舉行了2000個左右會展;2005年全國范圍內就辦了將近3000個會展;到了2006年,這一數字達到了3800個,會展業直接收入超過140億元人民幣。但是,這一數字在整個國際會展業總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依然非常小,不過,由于會展業的投入與產出社會效益之比通常為1:9,因此,從發展趨勢來看,這個行業在國內有著極大的發展潛力和機遇。一旦在全國范圍內蓬勃發展,不但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更能為社會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王錦珍預測,在2007年宏觀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增長的前提下,中國展覽業的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也將進一步加快,機遇與挑戰并存。(張文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