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過聚榮博士負責,聯合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組成課題組編寫的首部會展經濟藍皮書《2006-2007年:中國會展經濟發展報告》指出,由于會展業未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極大的帶動效應,各地競相發展會展業,由此帶來的狀態失衡應當引起重視。
2006年,會展業成為國家、地區招商引資,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我國展覽業直接收入約140億元人民幣。
藍皮書指出,會展經濟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明顯,展覽業帶動交通、餐飲、通信等十多個相關產業收入1260億元人民幣,各項會議、節慶、賽事活動產業所產生的直接和間接收入將更加可觀。
受高額利潤的驅動,全國各地蠢蠢欲動。目前,幾乎全國各省市都把會展列為當地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不僅會展業發達的省市加快發展步伐,相對落后的省市也在大力發展會展業。中國傳媒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會展業正以20%的行業規模增長率蓬勃發展。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過聚榮博士指出,2006年度中國會展場館建設盡管受到宏觀調控的影響,但是各地場館建設溫度未降;我國會展場館建設總體上已出現總量“過剩”、布局不合理、運行效率偏低的“失衡”狀態。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總量“過剩”。2006年,我國展覽面積有望超過350萬平方米,但展館單館面積小,80%的現有會展場館的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下。
二是布局不合理。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會展需求旺盛,展館供不應求,而相當一部分城市展館使用率十分低下,展館閑置率較高。全國絕大多數展覽館平均使用率只有10%左右。
三是運行效率偏低。從增速看,展館的年遞增率大大高于展覽項目的年遞增率。與展覽場館面積急劇增長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近年來展覽場館總收入增長緩慢。展覽場館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積的收入呈逐年下降的趨勢,2001年以來,年降幅超過25%。(宇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