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型展館的建設已達到驚人的速度,規模也達到驚人的地步。比如:去年4月份奠基的西安國際會展中心,面積10萬平方米,總投資45億元;武漢國際博覽中心,場館面積20萬平方米,加上22萬平方米的星級酒店和3萬平方米的會議中心,總投資達70多億元。據統計,近年來國內新建成展覽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的展館達30多個,這一數據超過了被稱為“世界展覽強國”德國的全國展館面積。
當一座座設施一流、建筑雄偉的展覽館相繼建成后,如何經營才能讓它吃飽就成了各地政府的重要工作。現在,省級領導、市級領導親自出面到中央相關部門和協會拉展會成了一種時髦,盡管各地推出了許多優惠的扶持政策,加緊人才培訓工作,但成功的展會怎么搞?巨大的場館如何經營?交給誰去經營?都成了地方政府頭痛的事。
有專家指出,各地希望通過吸引外資展覽公司,以帶動本地展覽業的發展,但這并不是展覽業發展的成功模式,也不一定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也有專家說,中國的會展產業正在逐步市場化,但要真正實現完全的市場化運作,將經歷一個無法估計的漫長過程。中國的展會很大一部分仍將由政府主導,外資展覽公司的引進與合作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還有專家指出,對于中國會展產業,還有很多基礎性工作要做。
專家們的觀點雖然有種種的不確定性,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盡管我國新建的展覽面積已經超過了號稱世界會展強國的德國,但是如何經營場館和辦好展覽,還得老老實實地向發達國家學習。在中國展覽越辦越大、越辦越多的今天,關注會展產業鏈條的匹配,避免形式上的搭擂臺和攀比之風,避免盲目PK,應該是當今會展產業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