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不久前閉幕。作為世界規模最大的工業技術博覽會,本屆展會吸引了68個國家和地區的6400多家企業參展,參觀人次達到23萬,比2005年增長了大約10%,博覽會舉辦的5天中,成交額達幾十億歐元。
德國有8000萬人口,經濟實力在世界排行第三,然而其會展經濟則堪稱世界第一。據“德國經濟展博委員會”統計,德國16個州中,共有會展中心24家,室內展出面積約270萬平方米,約占世界總展出面積的四分之一。全球面積最大的5個會展中心中,德國便占了4個,僅國際展銷會,德國每年就要舉辦約150場,世界頂級專業博覽會,有三分之二在德國舉辦,這些展會一年吸引參展商達17萬家,其中一半來自國外,觀眾900萬到1000萬人,來自國外的占五分之一。除了漢諾威博覽會外,萊比錫和法蘭克福的書展,科隆的國際食品展,柏林的信息技術展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展會,而柏林的“金熊獎”電影節和慕尼黑啤酒節等文化展會,也以其鮮明特色,吸引了眾多游客。
除了國際博覽會外,德國還有許多跨地區的專業展覽會和消費者展覽會,參展的廠商每年有5萬多家,觀眾達700萬到800萬人。也就是說,每年在德國舉辦的各類會展,總共為20多萬商家和1600萬至1800萬觀眾搭建了一個龐大的交流平臺。
發達的會展業,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據測算,僅參展商和觀眾每年在展會期間的花費就達100億歐元;而德國參展商通過展會獲得的訂單和銷售收入又有230億歐元,直接帶動了25萬人的就業。此外,德國每個參展商平均需要1.9名工作人員負責展會事務,為會展業提供了10多萬個就業崗位。更為重要的是,參加會展的德國公司,83%屬于中小企業,它們之中有不少雖然擁有新產品和新技術,但因實力所限,難以通過廣告等手段開拓市場,而參加展會花費不多,通過現場展示結交眾多國內外客戶,可使企業贏得新市場。
實行專業化運作,是德國會展業發達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德國會展業已形成以行業分工為主、地區分工為輔、面向全球的強大網絡。盡管德國每年有數百個展覽會,但在德國經濟展博委員會等權威行業協會的協調下,各展會的目標非常明確,不搞沒有特色的“大拼盤”。以電子行業為例,漢諾威信息技術展和柏林消費電子展的目標觀眾便不同,前者以采購商等專業客戶為主,后者則主要面向終端消費者。由于分工明確,德國各地區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會展品牌,同時培育出一批實力強大的會展公司。據統計,在世界上營業額最高的10家會展公司中,德國就占了6家。
根據市場熱點不斷轉換展會內容,也是德國會展業長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二戰之后,德國展覽會以機械、汽車和消費品等為主;20世紀80年代后,伴隨著信息產業的興起,德國展會增添了相應內容,并培育出漢諾威信息技術展等世界品牌;近年來,一批新興的房地產、生物、新能源等展會又開始逐步崛起。堅持不斷創新,使德國展會成為世界新產品、新技術的展示平臺,受到各國企業的廣泛重視。有關調查顯示,世界許多企業的決策者都表示,德國展覽會是他們做出采購決定時的重要依據。
經過百余年發展,德國會展產業已形成政府積極引導,行業協會管理,展覽公司、參展商、院校、媒體協調合作的完整體系。由于展會對于城市經濟發展和就業的拉動作用明顯,不少地方政府把會展業作為本地的支柱產業,調動社會力量加強展館及其配套設施,完善交通設施,使展會硬件不斷改善。德國展會的一大特點,是對觀眾重質限量,同時舉辦相關的研討、論壇等活動,這一做法明顯提高了展會的成交率。
如今,德國會展業正在走向國際市場。據統計,德國現有的100家會展公司中,專做國際業務的約有40家,德國會展公司已在80多個國家設立了代表處,建立信息收集站450個。2006年,由德國會展公司帶領德國中小企業在國外舉辦的展覽就有192場,其中中國60場,俄羅斯29場,印度13場。德國的實踐證明,只要做精做專,會展等服務業就能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