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會展業在“十五”(第十個五年計劃,2001至2005)年間都取得超過14%的增幅后,去年繼續取得穩定增長的態勢。就展覽項目數而言,中國僅落后于全球第一的美國,展覽場館數量則居世界第三,排在美國和英國之后。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中西部地區也逐步成為會展的新熱點,許多新場館正在西安和武漢等二線城市大興土木。
業者認為,地方及國家政府近年把也是“無煙工業”的會展業并入它們的經濟發展規劃綱領當中,催化了這行業的加速發展。而隨著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建設不斷改善,會展業務也將有助于帶動中國內陸地區的經濟及其輻射作用,為縮小地區間的發展差距添新翼。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上星期連同協辦機構在上海舉行第三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據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介紹,盡管北京、上海、廣州已形成中國的三大會展重鎮,以義烏、大連、深圳、寧波及成都等代表的幾個二線城市,近年在會展業方面也出現強勁的勢頭,并紛紛出臺相關有利政策。
以場館建設為例,有關開發熱度正在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而東部發達地區的會展場館建設“已明顯降溫,不少地區只是在延續以往的二期工程,新增項目減少。而在西安,總投資達45億元(人民幣,下同,約9億新元)的西安曲江國家會展中心已在去年4月奠基,展館面積10萬平方米,據稱建成后,將成為中國西部規模最大、配套設施完備的國際一流會展場館。
中國改革開放近30年的進程中,因高速發展所造成的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懸殊差距,已成為中共中央在“十一五”(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至2010年)期間的核心問題及落實構建和諧社會方案的一大挑戰。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金碚在第三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上受訪時說,中國內地已出現幾個大的商業聚集地,像成都和武漢等,為會展業的發展制造有利條件。而隨著這些城市的交通、通信及酒店業等硬件日趨發展成熟,會展業將為區域經濟帶來更大經濟效益,有助促進中國地區間的平衡發展。
會展業品牌尚未建
金碚坦言中國的會展業品牌還沒建立起來,因此會展規模仍偏低。“但這只是時間問題,會展業的品牌會不斷提升”。據中國貿促會副會長王錦珍在論壇上透露,中國的會展規模大多以2萬平方米以下的居多,少數是超過10萬平方米。
事實上,為改變中國展覽行業中普遍存在的“小、亂、散、差”的現象,2005年,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首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上提出,中國展覽業“要走法制化、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的發展道路”。業界認為,這是中國國家領導人首次明確提出中國展覽業的發展目標。伴隨這些明確目標而來的政策,除了保障會展知識產權的《展會知識產權保護辦法》,也有各省市自己出臺的相應法規和措施。
據中國國家發改委主管的《中國會展》刊物最新一期報道,中國政府對展覽業的正視,也為各地方的會展業帶來“陽光”。最明顯的例子是,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在去年已有27個把會展業列入本地區的發展規劃。而全國的“十一五”規劃,也首次提到了發展會展業。
亞洲最具規模的商營展覽會主辦商之一,亞洲博聞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總裁孫秉德在論壇上說,中國的會展業不僅日益壯大,也更見國際化,“買家也更多”。中國貿促會的資料也顯示,與國內強勢會展資源合作已成為跨國公司開拓中國業務的新途徑,使中國展覽業的國際化進程在去年進一步深化。
第三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的協辦機構包括國際展覽業協會、國際展覽管理協會和獨立組展商協會。共有17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0位代表出席本屆論壇,第八屆中國國際展覽和會議展示會也于同期在上海國際展覽中心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