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海舉辦的2007中國縫制設備展覽會(CISMA2007)盛況空前,令世界縫制機械和服裝等相關行業的千企萬眾為之矚目。而托起這世界第一大規模專業展的背后,則是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興旺和繁榮。
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總產值從1984年改革開放初期的10.3億元,到2000年的100億元,再到“十五”末的320億元和2006年的360億元,產量從1984年的45.6萬臺到2006年的1560萬臺,行業經歷了飛速增長的大規模擴張階段,在進入“十一五”之后,開始了歷史性的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平穩增長。無疑,這是中國縫制機械行業持續發展、走向規范的關鍵時期,正如同從“小康”奔向“富強”,走好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自1984年成立以來,兢兢業業地引領行業逐漸走向繁榮,成為產量占世界70%的縫制機械大國。那么,今后的行業之路將如何去走?近日,記者采訪了被喻為行業“掌舵人”的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長田民裕。他說:“我們要始終堅持一個目標,就是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制定的目標——為早日成為世界縫制機械制造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堅持強國目標繪制夢想藍圖
田民裕告訴記者,當前行業的發展正呈現兩個特點:一是行業經濟發展平穩增長;二是行業轉型全力推進,這是一個多方位、多層面的全面推進。
新世紀頭一個五年,是我國機械縫制行業有史以來發展速度和規模擴張最快的時期,行業產值年均增長26.2%,出口額年均增長20%,大宗常規產品種類覆蓋面已接近世界縫制機械廣泛使用產品的90%。行業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顯著進展,生產集中度不斷提升,產品開發節奏加快,機電一體化產品比重明顯加大。國內企業數量已占全世界的86.33%,產量超過世界總量的70%,形成了一批以擁有中國名牌產品的企業為龍頭的行業大型骨干企業。行業的生產制造水平上了新的臺階,綜合實力、國際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高,行業凝聚力和行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活力不斷增強。
成就是驚人和喜人的,但行業的快速發展也使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日漸顯現。田理事長介紹,進入“十一五”以來,行業仍保持著穩定的增長態勢,但步伐有所減緩,2006年行業增長從“十五”期間的年均26%下降到12.5%,2007年預計增長15%。盡管隨著服裝業和其他行業的發展,市場總額可能還會增加,但是不可能再像前幾年那樣大幅度地快速增長。所以,繼續以量的大幅擴張為特征的行業運行模式,不僅同行業及下游行業的發展現狀相悖,也不符合科學的經濟發展規律。當前,行業增長速度的放緩,符合市場的發展規律,這標志著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發展已進入以質的提高為特征的平穩增長和產業升級階段,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將由勞動力成本優勢向產品質量優勢、產品開發創新優勢、品牌優勢、管理創新優勢的高層次轉變。
一切都證明,形勢的發展向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的縫制機械不能再追求量的擴張,而必須在質的提升上下工夫,數量的增長放緩,質量、效益的提升加速,這才是發展之道——中國從縫制機械生產大國向生產強國轉變已經成為內在的迫切要求!為此,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在2006年3月召開的七屆五次理事擴大會上,通過的《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正式宣告: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將要由縫制機械生產大國向強國進發!
田理事長指出,“十一五”期間,是行業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上一條又好又快發展道路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行業發展態勢的微妙變化都將對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的未來走向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和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必須堅持強國目標,緊緊抓住和勇敢面對行業發展歷程的一切機遇和挑戰,引導和推動行業持續快速、協調健康地向前發展。
落實兩項任務愿景就在眼前
田理事長對記者介紹,近兩年來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的發展情況與2005年制定的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中對行業發展路徑的界定是切合的。面向未來,中國縫制機械工業已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清醒地看到,行業還存在不小的差距,面臨著不少的問題和嚴峻的挑戰。當前,行業發展面臨著兩大矛盾,解決這兩個阻礙行業發展的主要矛盾,正是目前行業實現強變的兩項重要任務。
首先,制造能力與創新能力不匹配。中國縫制機械行業有著令人憋悶和不甘心的現狀:一方面是行業不少企業深感市場需求趨淡,產品銷售不旺;另一方面是年產量占世界總量七成的中國縫制機械工業,每年只有1/3的產品銷往國外,就是在國內,知名的大型服企中也少見國產縫制機械的身影。
為什么?田理事長解釋說,雖然我國縫制機械產品基本滿足了市場需求,企業大規模擴張,但需求和增長并不同步:全行業研發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薄弱,自主品牌進入國際市場,與國際知名品牌競爭才剛剛起步。雖然行業擁有“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品牌競爭力50強”等企業,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縫企的綜合實力、競爭力較弱,國際知名企業憑借技術、品牌和資本實力仍在市場上占據著霸主的位置,我國企業生產的產品大都處于中、低檔,在產業鏈的價值分配比例上縫機行業的處境極為不利,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行業的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品質量技不如人,新產品、新技術開發慢,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非常吃力。
其次,產業規模和產業結構不匹配。國際經驗和我國的實踐都表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經濟的持續增長具有很強的相關性。發展中的經濟體進入起飛階段后,長時期的較快增長都是以經濟結構的快速轉換為基礎的。可以說,工業化過程既是經濟總量不斷增長的過程,也是經濟結構的調整升級過程。
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已擁有1560萬臺的生產能力,產量占據了世界七成;企業不斷增多,共有整機制造企業(未含臺灣省)850多家(包括縫紉機制造企業和服裝機械制造企業),零部件生產企業1000多家,經銷企業20000多家。產業規模不可謂不大,但行業的集中度偏低,產業層次低,企業“多”、“散”、“小”,大的不夠大,小的不夠精,由此引發了無序的市場競爭,出現了價格戰、“零首付”賒銷、欠款、仿冒侵權等惡意競爭的現象。
以上兩大矛盾嚴重困擾了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進一步發展。為此,全行業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一是要始終不渝地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尤其是科技創新能力——這是行業和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行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以此來整體提高行業的科技水平和產業水平,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二,要通過聯合并購重組,培育骨干大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加速產業結構升級——培育和發展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是行業強變進程中一項帶有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的戰略任務。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行業骨干企業正處于繼續做大、加快做強的關鍵期,企業壯大的過程是內涵和外延同步發展的過程。如果說,行業內企業前期改革是以內涵式的產權結構調整和經營體制轉換為特征的話,那么在行業市場經濟基本形成后,新時期企業改革將以資源整合和資產重組等外延結構調整為主要特征。這是行業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當務之急。要以行業骨干大型企業為核心,通過并購重組、資源整合,逐步形成以產權為紐帶的企業群體,以協作配套為聯系的產業群體,努力建立起大中小企業規模協調、產業結構合理、產業鏈組織流暢、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產業支撐體系,實現行業發展的重大跨越。
緊抓三個著力點夢想終將成真
當前,除了以上兩個艱巨的任務,中國縫制機械行業還面臨著內外環境的更多沖擊和挑戰,如出口退稅下調、人民幣繼續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國家節能減排工作強力推進、國外貿易壁壘不斷推出等諸多因素,對行業的發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客觀冷靜地看待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在邁向“強國路”上遇到的種種困擾,迎接接踵而來的新挑戰,田理事長指出,協會工作要抓住三個著力點,力促行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這三個著力點將是今后一段時期內,協會和行業、企業的工作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