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季紅梅)今天上午(12月13日),我市正式公布東錢湖郭童岙窯址群考古成果。
寧波是越窯青瓷的故鄉,東錢湖窯場是越窯青瓷三大生產中心之一,也是今寧波地域內僅次于慈溪上林湖窯場的第二大越窯窯場,自東漢開燒至北宋晚期停燒,歷經一千多年,對后來各大瓷窯系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我國青瓷發展史上的重要一頁,也是寧波“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內涵。
郭童岙窯址是東錢湖窯場中一處重要的遺址,1986年被鄞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點。今年5至11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位于寨基運動村住宅項目范圍內的郭童岙窯址進行了全面勘探和發掘。此次考古勘探面積5萬多㎡,發掘總面積近3000㎡,共發現并清理越瓷窯址11座,包括7座龍窯和4座饅頭窯,窯址時代分屬于漢代、五代至北宋中晚期。發掘過程中還出土了青瓷杯、盞、執壺、碟、盅、罐、薰、碗、盆、杯、瓶、燈臺、盤、支具、墊具等各類器物標本2萬余件,其中可修復完整的器物2000余件。發現在11座窯址中保存善相對較好的有10座,這些窯址得到了社會各界關注,并已得到妥善的原址回填保護。
據悉,本次考古得到了華潤置地的大力支持。華潤置地于去年9月斥資7.13億人民幣競得此地塊,現約1000㎡的主通道及樓盤受本次考古影響,為此,華潤專門成立研究小組,歷時一個月,完成房屋結構調整圖。
我市地域考古在解放前屬于空白。解放后,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逐步為各級人民政府所重視。眾所周知,我市地域地下文化遺存豐富,源遠流長。從已揭露出的河姆渡文化及其后續文化,以及中國瓷器的發源地——上林湖窯場和“海上絲綢之路”等文化遺存,無不印證了寧波在中國考古學上的重要地位。
這批窯址的發現與發掘,為深入探討東錢湖地區以至于寧波地區越窯的形制結構、燒造歷史、對外運輸、產品特征等提供了第一手實物資料,同時也為寧波“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提供了有力佐證,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重要的社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