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報濟南7月1日訊(記者喬顯佳) 1日,省文物局就日前在菏澤定陶縣發現的大型漢墓及其重大考古發掘成果舉行新聞發布會。專家認為,定陶西漢大墓中所發現的“黃腸題湊”,在全國已發現的十余座此類墓葬中,規格最高、保存最好、體量最大。
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謝治秀透露,定陶西漢大墓的發現令常年從事考古發掘工作的專業人員也很震驚,“一名工作人員尖叫著給我打電話,說是發現了最大的墓。”
謝治秀在發布會上介紹,定陶大型漢墓位于菏澤定陶縣大李家村西北約兩千米,屬于靈圣湖遺址的組成部分。發掘前,省文物局安排工作人員走訪當地老年居民了解到,上世紀50年代,遺址地面上尚有三個高大的墓葬封土堆,后被取土毀壞。此次發掘的是其中一座墓葬。
去年10月,考古發掘工作正式開始,省文物局成立考古發掘領導小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澤市文物處、定陶縣文物管理所組成定陶靈圣湖漢墓發掘考古隊。到今年4月,發掘取得階段性成果,初步掌握了墓的規模、結構和保存情況。
5月25日,省文物局邀請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的漢代考古專家,對現場進行勘察,并舉行座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墓是西漢晚期王侯級別的墓葬形制———“黃腸題湊”,是國內已發掘的此類墓中,規模最大、結構獨特、保存最完整、具有代表意義的一座,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保護、展示價值。
據前期測算,建造此墓所用木材保守估計達3000-4000余立方米(一種算法為2100立方米以上)。而在此前發現的“黃腸題湊”墓中,所用木材不過幾百立方米,足見定陶大型墓的規格之高。另有帶朱書、墨書、戳印和刻畫文字的漢磚23000多塊,記錄內容豐富。
定陶漢墓頻受盜墓賊光顧,考古人員也未發現墓主人的遺骸。發掘時,在厚厚的淤泥中,考古人員用手細細地捏了一遍,“連個瓦片也沒有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