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路上漲的物價,怎樣進行合理的投資和消費,既能保證適當的收益率不至于荷包太“縮水”,又能省錢少浪費保證生活品質不下降?記者在采訪中接觸了各路“抗通脹達人”,從“買菜”到“買房”,揭秘他們在CPI高位下的種種理財高招。
網友競曬省錢攻略:衣食住行無所不包
在食品領漲的背景下,怎樣買菜成了比拼理財智慧的“戰場”。近日,一份“買菜省錢攻略”走紅網絡,這份“攻略”介紹了不少買菜省錢的妙招:比如最好盯著一家品種多的菜攤買,并且經常在同一家買。比如買之前多比較菜攤和超市的價格,建議多逛逛。比如關注天氣情況多看天氣預報,明天下雨今天就多買菜等等。
其中不趕早趕巧避開早高峰,變“趕早”為“抄底”,被奉為買菜的“必殺技”。根據網友“七里飄香”的經驗,避開買菜的早高峰,利用午休或晚上下班時間采購,價格要比早晨便宜三成左右。
其他的“衣、住、行”也是妙招連連。選擇一款適合的手機套餐、機票盡量上午買、旅行時住大學招待所、購買電器認準節能標志等,網友們無不傾囊托出“省錢經”。近日網上一則《上海精明小資女省錢20招,絕!》的帖子引來粉絲無數,打車時每15公里抬表結賬一次、使用聯名信用卡等小招式得到不少網友的推崇。
而一些不常上網的老年人也不甘落后。在太原市一家電力企業從事保潔工作的郭靈鳳為了對抗通脹、減少不必要的支出,購買蔬菜水果肉類時只選擇當季品種,她告訴記者,“當季農作物產量大、價格便宜,生長符合自然規律,相對比較健康。”
“高科技”+“準金融”:都市白領團購、租賃一個都不少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網購和團購逐漸受到年輕人青睞,一些上班白領選擇充分利用網上各類“省錢工具”對抗通脹。
幾個月來,安徽一家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劉婷已經很少去商場了,主要是通過一些值得信賴的電子商城購物,并充分利用電子商城推出的優惠券、購物返利網站獲得進一步優惠。
團購雖然有風險,但一些市民還是樂此不疲。正在裝修婚房的北京市民張鵬飛近日參加了某網站組織的“千人集采”活動,以團購方式節省開銷。“現場交100元訂金就能訂到當天的優惠折扣,商家承諾一年內商品價格不變,而且保證是全北京最低價。”他說,“在建材價格不斷調高的情況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省力省錢地淘到質優價廉的材料和服務,省一分就是賺一分。”
眼看著利率跑不過CPI,一些工薪家庭除省錢外也在想招兒花錢,比如買保險或者外出旅游,也不失為一種“另類理財”。張蕾說,現在醫療費用越來越昂貴,特別是重大疾病治療依靠社保遠遠不夠,與其讓錢放在銀行貶值,還不如買保險,反正存錢也是為備將來不時之需。她告訴記者,她現在給家里每人都買了商業大病險和意外險。
通脹形勢撲朔迷離:專業人士巧投資
針對未來物價走勢,很多人選擇“跟著感覺走”。不少人認為在當前的物價和利率水平下“更多投資”最合算。
寶潔公司高級經理武瑋長期根據市場行情進行各類投資,2009年利用大學期間股票獲利以及工作兩年的收入在北京市順義區投資了兩處房產,如今已獲利原房產總款的1.5倍。
在接受采訪時他告訴記者,目前一線城市房地產價格偏高,短期內增長空間有限。二線市場二手房變現困難,不利于資金流動。所以現在已沒有再繼續投資房產以及股票,而是將家庭積蓄中的5%用于信托投資,10%用于債券基金投資。大部分資金處于活期存款狀態,等待市場機遇。
北京另一位從事股票研究和投資的私募投資人士說,目前他所投資的股票收益率不到7%,與通脹率相當,但“不可能所有人在每一個經濟周期都戰勝通脹,適當有些收益彌補通脹損失就可以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相對于購買房產和股票,更多既缺少資金又缺少經驗的人選擇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特別是在加息周期下,短期以及超短期理財產品最受歡迎。據金融界網站“金融產品研究中心”銀行理財產品周報顯示,截至目前,今年國內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總額已達7萬億元。
北京銀行總行財富管理部、CFP國際金融理財師王健寧則介紹了適合絕大多數投資人的4321黃金法則,即40%用于供房及其他投資,30%用于家庭生活開支,20%用于銀行存款以備應急,10%用于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