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啟錢:消費與人性
吳啟錢
前段時間,問一個朋友最近都去哪些地方吃喝玩樂,朋友說,哪兒都沒去,哪兒都不想去,能省就省。我很驚訝,他卻說,我不是說省錢,而是省事省力省心,去哪兒都無比麻煩,玩什么都既花錢更費事,最佳選擇就是省。
另一個剛從寧夏旅游回來的朋友抱怨說,五天行程排了五次隊做了五次核酸,被迫關注了四五個檢測機構的公眾號,極不情愿地填寫了五六次個人信息。重復低效,煩不勝煩,玩得很不爽。在生活徹底回歸正常之前,再也不想把時間與精力拿出去被如此折騰了。
主觀上省事省心,客觀上省了錢,結果是抑制了消費。
消費是支撐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經濟學家對消費和如何促進消費的研究成果,已經汗牛充棟。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時期,政府刺激政策的著力點,也主要放在提振消費上。但是,一些看上去很好的政策,卻不太見效,或者說見效較慢。
消費作為一個術語,是現代經濟學中的概念,但作為人類的一種行為,它有很長的歷史。正是這種消費行為,人類開始逐漸從動物性的生存,向富有人性的生活邁進,人類社會也進入了文明社會。生存與生活,一字之差,本質卻不同。
生存僅僅是生命的存續,即維持生命的長度。為了生存,人會不厭其煩,不畏艱難,無懼痛苦,遑論尊嚴,因為沒有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這是人性的底色,也是一種別無選擇的無奈。不過,一旦生存有靠,生命無虞,或者說生理上的需求獲得保證,人又會表現出人性的另一面——
人總不滿足,不僅要維持生命的長度,還要拓展生命的寬度,豐富生命的厚度。這除了要獲取物質之外,還需要獲取非物質產品,以改善生存條件,獲得精神愉悅,維護人的尊嚴,于是,消費進入了生活。
人在消費過程中,又總是力求省力省事省心,討厭束縛,排斥繁瑣,拒絕多事,更不喜歡節外生枝。雖然人們在很多消費項目上,越來越愿意花錢,甚至愿意耗時費勁以享受其過程,而一旦在消費中得不到開心和快樂,消費也就不再是必須,“還是省省吧”,就會成為多數人的選擇。
這其實就是消費與人性之間的糾纏。因此,經濟學家認為,消費始終來自人性。這是鼓勵與提升消費的邏輯起點。所以,鼓勵和刺激消費的政策措施,如果能夠尊重人趨利避害的本性,滿足省心省事省力的人性要求,就能即時產生有效消費。而如果不創造一個可以讓人省心省力省事的消費環境,人就會從本性出發,能省則省,除去生存之必需,不在生活中多花一分錢。
近期,國家有關部門一再強調疫情防控“九不準”,出臺新版疫情防控方案,就是在“人性端”發力,在“消費端”結果。據悉,單是“行程卡摘星”這一舉措,就已經讓一些地區出現了火車票、飛機票一票難求這種“好久不見”的盛況。
這說明,有符合人性的消費環境,提振消費就不難實現,因為人性無法作假。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