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黃棟梁:以人民城市理念提升城市軟實力
劉洋 黃棟梁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城市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實踐場域,其發展水平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達成直接掛鉤。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人民城市建設,不僅要發展城市硬實力,更要提升城市軟實力,這既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滿足人民高品質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同樣,提升城市軟實力,必須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人人之偉力提升城市軟實力,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人民創造高品質生活。
城市軟實力的作用
“硬實力讓城市強大,軟實力讓城市偉大。”一個城市的軟實力如何直接關系到它的凝聚力、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影響力,從而為城市經濟、政治與社會等其他方面發展提供無形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其中的一個關鍵要素,就是要推動城市建設從“硬實力的發展”向“軟實力的提升”轉變,使城市硬實力和軟實力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實現城市發展的“軟硬兼施”。從我國城市發展所取得的成就來看,城市硬實力的驅動作用毋庸置疑。但是,隨著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城市硬實力的驅動作用有所減弱。相比之下,城市軟實力的影響與作用愈發顯著,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適應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的要求,需要發揮城市軟實力“加速器”的作用。城市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實踐場域,既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載體,又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點。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指導原則、路徑選擇,決定了城市發展不能僅僅依賴于城市硬實力的作用,還需要充分發揮城市軟實力的“加速器”作用,全面推動軟實力與硬實力互動并進、相得益彰,應對城市發展速度的持續放緩,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第二,順應城市轉向內涵提升、存量更新的高質量發展的形勢,需要發揮城市軟實力“硬支撐”的作用。當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66.16%,已經步入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中后期,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城市發展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交給了城市一系列重大任務,賦予了城市新的歷史使命。面對城市發展新形勢,完成這些使命任務,還需要充分發揮城市軟實力的“硬支撐”作用,制定實施相應政策措施和行動計劃,解決城市發展問題的集中爆發,走出一條內涵式、集約型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第三,聚合城市發展的各種條件、要素、功能和優勢,需要發揮城市軟實力“粘合劑”的作用。城市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是具有血管經脈、肌肉骨骼的有機生命體,要求有一個疏密分布有度、區塊定位明確、功能布局合理的空間格局。因而,城市工作無疑是一項龐大且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任務之艱巨繁重,需要充分發揮城市軟實力的“粘合劑”作用,高效整合各方資源、協調不同利益、激發內在活力,通過不斷融合、賦能、優化城市發展的各個環節,共同推動城市的繁榮發展。
第四,吸引人才、資本、信息和技術等各類要素的匯集,需要發揮城市軟實力“強磁場”的作用。城市發展本質上是一個動態演變的過程,體現在城市地位的提升、作用的增強,以及吸引力與輻射力的擴展與深化之中,其中的關鍵在于各類資源的自由流動,包括人才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等方面,對城市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加持作用。一個具有穩定政治環境、良好法治氛圍、高效政府服務和廣闊市場前景的城市,通常能夠吸引更多的資源流入。進一步增強城市發展態勢、釋放城市發展動能,需要充分發揮城市軟實力的“強磁場”作用,以此吸引并留住各類寶貴的發展要素,為城市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
以人民城市理念為指引
作為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上海明確提出營造“人人參與軟實力建設”的濃厚氛圍,形成“人人都是軟實力”的生動局面。提升城市軟實力充分反映了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要素和內在邏輯,是事關人民、處處圍繞人民、時時為了人民的“人心工程”。
第一,城市軟實力歸根到底都來源于人民。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和變革的根本力量。人民群眾在城市社會發展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城市軟實力蘊藏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實踐和創造之中。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法治紀律觀念、社會教養水平等等,都將成為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也日益成為弘揚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塑造城市形象、推進城市治理等軟實力的源頭活水。
第二,城市軟實力建設需要凝聚人民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城市軟實力建設不是僅靠一人單槍匹馬就能實現的,需要人民參與、人民力量來完成。人民群眾是城市建設、城市發展的主體,是決定城市軟實力的根本力量。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必須積極營造“人人參與軟實力建設”的濃厚氛圍,充分發揮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共識和力量,讓城市軟實力借由人民之手無時無刻、無處不在地展現出來。
第三,提升城市軟實力目的在于服務人民。城市軟實力的共建必然要求公共利益的共享,因而城市軟實力的提升不單純是為了增強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影響力,更重要的是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質量、更多的發展機遇與更高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城市軟實力就是要立足人民所需所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此提高每個人對城市的責任感、認同感和歸屬感。凝聚人民群眾力量,齊心協力助力城市軟實力建設。
要形成合力、產生效力
“積力之所舉,即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即無不成也。”人民力量是提升城市軟實力的勝利之本,人民智慧是提升城市軟實力的成功密碼。要把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形成合力、產生效力,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創造城市高品質生活。
第一,核心價值凝心鑄魂,發揮精神航標作用,打造凝聚力城市。“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提升城市軟實力的底氣所在。提升城市軟實力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掌握群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城市才能匯聚起磅礴的力量。一是要增強人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與認同。二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民的精神追求。三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化為人民的自覺行動。
第二,特色文化傳承發展,強化文化塑人功能,打造吸引力城市。“知常明變者贏,守正處新者進”,繼承和弘揚城市特色文化是提升城市軟實力的精神力量。提升城市軟實力要堅持培元固本和守正創新,在延續歷史文脈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讓城市特色文化依靠人民不斷延續傳承、煥發生機,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所在的城市。一是要在厚植城市精神品格中做強“碼頭”。二是要在挖掘歷史文化遺產中激活“源頭”。三是要在鼓勵文藝創意創作中勇立“潮頭”。
第三,科技生態賦能蓄力,激發創新發展活力,打造創造力城市。“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科技創新是提升城市軟實力的硬核力量。提升城市軟實力需要借助科技生態充分激發城市創新發展活力與人民“主人翁”意識,讓城市遍布“創造家”“氣氛師”“管理者”。一是要以科技創新賦能城市建設。二是要以科技生態助力城市發展。三是要以科技手段融入城市治理。
第四,人才工程聚智匯能,用活用好各類人才,打造競爭力城市。“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提升城市軟實力的重要途徑。提升城市軟實力歸根到底需要強大的人力資本和人才資源作為支撐,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一要堅持“育才造士”的真招,構造育才“孵化器”。二要堅持“筑巢引鳳”的新招,構筑引才“棲息園”。三要堅持“才盡其用”的實招,構建用才“點兵場”。
第五,故事宣傳多措并舉,助力形象廣泛傳播,打造影響力城市。奏好“交響樂”,唱好“大合唱”,使城市故事、城市形象“傳”入千家萬戶,“播”進田間地頭,是提升城市軟實力的關鍵一招。新媒體時代,人民群眾都有“麥克風”,人民群眾都是“宣傳員”,要讓廣大人民講好城市故事、傳播城市形象。一是要充分發揮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優勢。二是要努力做好傳播內容的多樣性敘事。三是要充分利用傳播方式的多渠道手段。
(作者單位:上海財經大學滴水湖高級金融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