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舉:讓哲學與青年人做朋友
劉 舉
有人說,哲學偏愛青年。因為青年心中天生就有一粒對世界充滿好奇和困惑的種子,愛提問、愛質疑。有了這種哲學氣質,他們才能辯證地認清復雜的問題,保持開放的心態,做生活的智者。作為一個無產階級革命者,馮定熱愛祖國和人民,他深切地關注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特別是青年的命運,試圖把哲學送到青年手中,這也是他一生孜孜不倦地研究人生觀問題的首要動機。馮定說,對人生意義的探索,是每個時代都曾經存在著的一個問題,其中又以青年人為最大量的探索者。因為青年人處于人生的黃金時代,他們在剛剛踏上人生之路的時候,往往對于生活抱著無限美好的向往,憧憬著未來。青年是最富于創造力,充滿著青春活力的有生力量。如果他們在進入社會的時候,就有比較正確的方向和生活態度,那么他們將會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哲學是青年的人生指路明燈,是解剖錯綜復雜社會現象的指針,引導他們重新認識主客觀世界及其關系,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批判意識和創新精神。馮定指出,“哲學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思維方式,在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后就產生了……哲學中的概念、判斷和推理形式也是人們經常要使用的,只是自覺或不自覺而已。”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接地氣,和現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是能正確指導青年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馮定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青年進行人生觀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指導他們怎樣認識人生和怎樣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青年應當怎樣修養》一書向廣大青年揭示了當時國家、民族所面臨的內憂外患和人民群眾遭受的苦難,痛斥人間的不平,也指明了青年的人生方向,以此培養青年關心國家、民族命運前途的崇高責任和加入革命事業的使命擔當。新中國成立初期,馮定又發表《共產主義人生觀》,竭力向青少年宣傳和提倡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加強集體主義的思想道德修養。
在馮定那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應用哲學,是實踐的哲學,強調必須做好哲學的普及和應用,解決實際問題。青年有了哲學思維、哲學素養,才能不被塵世的聲音和眼光所裹挾,更好地和獨立地適應新環境,解決新問題,知道應當怎么做人做事。因此,青年要學哲學、用哲學,培養自己的哲學氣質和哲學修養,進而才能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用哲學這一高級思維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只有為青年提供正確的哲學人生觀,才能使他們不迷失自我,不被命運擺布,走出迷茫、無聊、焦慮和苦悶的困境。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生觀功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同世界觀割裂開來。如馮定所講,有些學者認為,人生觀過于淺顯零碎,算不上什么理論,“只是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里面我們不能獲得什么特殊的知識”。
而現實社會迫切需要人生觀的指引。部分知識青年對人生觀問題渾然不覺,隨遇而安,于人生諸事不能也不愿研究;部分青年雖對人生有一些心得體會,卻因缺乏哲學修養不能上升到理論高度,進行科學分析總結;部分學者或社會人士則有意無意地向青年宣傳一些錯誤的人生觀。所以,馮定指出,指導青年的人生觀“極正確而又極中肯的自然也有,但實在是少得可憐。”
以往的教育家、思想家雖然也談人生問題,但要么缺乏科學正確的理論指引,要么缺乏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精神,不能為青年提供科學、系統的人生觀。特別是在階級社會,廣大青年深深地中了舊社會的流毒,始終跳不出錯誤的乾坤圈。步入新社會,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發揮人生引導功能,吹散各種錯誤人生觀的迷霧,破除青年已有的偏見和成見。有了正確人生觀,我們的青年才會不再聽天由命,而是能動地主宰自己的命運。“有了正確的人生觀,才會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和主人翁的態度”。
讓哲學與青年做朋友,讓哲學與青年對話,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廣大青年開展人生觀教育和引導,是時代賦予哲學工作者的使命。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馮定通過哲學大眾化向廣大青年介紹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剖析舊中國社會存在的弊病,分析人世間不正義的根源,勉勵青年承擔社會責任,也使許多在苦悶中徘徊的青年自覺走上了革命道路。
馮定認為對青年進行人生觀教育和宣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要求即“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所決定的。為此,他撰寫了一系列關于論青年修養和怎樣學習哲學的文章,鮮明地貫穿著世界觀和人生觀結合在一起的思想。
步入新時代,哲學工作者要繼承馮定等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推進哲學大眾化的精神和方法。一是堅持辯證法,根據時代發展和教育宣傳對象具體情況,開展哲學研究和人生觀宣傳,避免用抽象的理論和枯燥的概念把人引向空虛、貧乏而又庸俗的死胡同里去。二是強化社會實踐,引導青年人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使社會主義人生觀理論成為真正的科學,給青年以正確的啟示和指導。三是讓哲學與青年平等對話,用談心等方式進行寫作,讓哲學對時代和青年感興趣,用新哲學解答新時代青年的人生困惑,最終讓青年對研究哲學感興趣。四是推進哲學與社會現實生活相融合,讓哲學多談青年關心的問題,如精神、意志、感情、家庭、學校、社會、學習、工作、愛情、生死、健康、道德,等等。總之,哲學工作者要置身于普通青年之中,從青年自身的角度,用自己的理解去分析、解答,和青年朋友共同探索人生和真理的道路。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