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敬濤 盧凱翔:文旅消費提質升級需要高質量產品供給
俞敬濤 盧凱翔
文化和旅游等重要領域的消費,已經成為我國新興的消費增長點。今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通過提升產品供給能力、豐富消費業態和場景,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費。
文旅消費產品的提質升級是供給端通過系統性創新與優化,滿足消費者從“基礎需求”向“品質需求”躍遷的核心路徑,需從文化、技術、制度三個維度構建“內容創新—技術賦能—制度保障”的供給體系。
地域文化活化:符號價值驅動的差異化供給
地域文化是文旅產品差異化競爭的核心載體,其價值源于文化符號“在地性”與“創新性”的平衡。
一方面,在地性是地域文化的根基,它要求文旅開發必須深植于地方文化基因。寧波天一閣作為亞洲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將明代藏書家范欽家族的文脈轉化為沉浸式文化體驗,實現了以“書文化”為核心的地域文化活化。寧波老外灘的改造,則保護了晚清外僑建筑群,將港口貿易歷史、商幫文化融入現代商業空間。游客漫步其中,既能感受甬城的歷史印記,又能體驗融合的餐飲業態,使歷史街區成為城市文化符號的具象載體。
另一方面,創新性是地域文化的現代生命力所在。寧波博物館運用獨特的建筑設計來表達和重構地域文化,巧妙地融合了寧波的傳統建筑元素與現代建筑工藝,形成了具有寧波記憶的立面。在體驗經濟時代,文旅產業更多地解碼傳統符號、重構消費場景、注入情感價值,形成了以地域文化為內核、運用數字技術的高附加值業態,實現地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經濟價值的倍增效應。
數據驅動精準供給:構建消費者需求導向的供給體系
在文旅產業中,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供需錯配長期存在,景區往往不能真正洞悉消費者的需求所在。基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感知—分析—反饋”閉環系統,正是破解文旅消費供需錯配難題的重要路徑。
在需求端,整合票務系統、移動支付數據、社交媒體評論等多源信息,景區能夠建立游客行為分析模型,針對性推出互動項目,延長游客停留時間。需求預測模型還能預判節假日客流高峰,為景區動態調整開放時間、分流路線提供依據,避免傳統模式下“旺季爆滿、淡季冷清”的資源錯配現象。供給端的動態調整機制以智能調度系統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運用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停車場、餐飲區等設施使用情況,動態調整觀光車班次與服務點位。反饋閉環的構建,則以用戶行為追蹤與即時交互實現。文旅平臺將游客的實時評價、路線選擇等數據即時反饋至供給端,形成持續優化的服務鏈。
基于此洞察,景區可針對性升級智能導覽系統,設計數據驅動的消費場景,實現游客消費轉化率的系統性提升。
政策賦能與資源整合:夯實高質量供給基礎
政策賦能與資源整合是推動文旅供給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在政策引導層面,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建立文旅、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的聯席工作機制,制定“文旅+”融合專項規劃,明確跨界合作的實施路徑與支持方向,并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用地支持等政策工具,引導資本、技術、人才等資源向文旅產業鏈關鍵環節聚集,構建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協同發力的創新生態。
例如,“文旅+農業”領域可將傳統農耕文化、特色農產品轉化為沉浸式體驗場景,開發“田園采摘+非遺手作”等復合型產品,不僅延伸產業鏈、提升游客體驗,還能降低景區管理成本。
其中,資源整合過程需注重基礎設施的數字化、網絡化與人性化升級:數字化方面建設全域文旅大數據平臺,整合景區預約、交通導覽、消費支付等功能,實現“一碼通游”,提升服務精準度;網絡化方面完善“快進慢游”體系,優化旅游專線、跨區域直通車及城鄉接駁服務,破解可達性難題;人性化則聚焦適老化改造、無障礙設施、公共休息空間優化等細節,提升服務包容性。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旅游系、寧波市文旅融合發展與國際傳播研究基地)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