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海:科學把握新型工業化新形勢
劉尚海
“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關鍵攻堅期,也是寧波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時期。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準確研判發展環境中的“變”與“不變”,對于寧波科學應對形勢變化、主動把握戰略機遇,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意義重大。
“十五五”新型工業化面臨形勢
一是大國博弈格局演進牽動全球經貿規則調整,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關系呈現持續惡化趨勢。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地緣政治博弈加劇與新興經濟體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全球供應鏈布局正從過去主要基于自由貿易和經濟利益轉向綜合考慮經濟與非經濟因素。美國加快推動與中國“脫鉤斷鏈”和“小院高墻”科技制裁,推動供應鏈“本地化”“近岸化”“友岸化”。歐盟、日本等經濟體改變單純追求“效率優先”的目標,推進供應鏈多元化。我國面臨發達國家對國內中高端產業打壓和部分發展中國家對中低端產業追趕的雙重壓力。這些變化不僅影響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更推動國內企業加速開展跨國產業轉移。對于對外依賴度較大的寧波來說,在國際貿易市場將面臨更多更大的不確定性,并隨著大規模產業轉移可能出現制造業份額下滑、產業空心化的風險。
二是科技革命與需求升級雙輪驅動,“多點暴發、持續迭代”的產業革新不斷深化。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全球科技創新空前密集活躍,人工智能大模型、生物科技、量子科技、新材料等前沿技術領域正在發生革命性突破,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無人駕駛汽車、人形機器人等新產業新賽道蓬勃發展。與此同時,以“90后”“00后”為代表的年輕消費群體成為國貨消費的主力,我國開始進入“國貨平替”消費新階段,中國制造的時尚消費品因高性價比和供應鏈優勢而愈發具有競爭力,國貨消費將出現加速發展的趨勢。寧波應主動搶抓前沿技術發展和需求變革機遇,前瞻布局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賽道,鑄強新興未來產業新動能。
三是“人工智能+”全面賦能,將對創新范式、產品形態、企業組織、制造模式等進行全方位變革。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對經濟社會各領域持續產生全方位、深層次的革命性影響。人工智能成為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驅動力量,促進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有機互動和協同共生,推動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結構性重組,將重構創新范式、產品形態、企業組織、制造模式,催生新的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寧波要積極把握人工智能發展趨勢,打造“人工智能+”標志性場景和特色產品,推動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層次賦能寧波制造業轉型升級。
四是“碳達峰”目標日益臨近,產業綠色化轉型挑戰與機遇并存。工業是碳排放控制的重點領域,國際國內碳管理機制將在“十五五”期間落地實施。2026年歐盟將正式實施碳關稅,我國也將實施以強度控制為主、總量控制為輔的碳排放雙控制度。為實現2030年“碳達峰”目標,黨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工信部等部門相繼出臺碳排放統計核算、碳足跡管理、工業產品碳足跡、零碳園區等系列文件,“十五五”期間將全面加速落地執行。寧波經濟外向程度高、能源消耗量大,必將面臨碳關稅、碳排放雙控制度落地帶來的系列影響。同時,寧波在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等產業布局和發展契合全球能源結構向低碳化、綠色化轉變的趨勢,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加快推進寧波新型工業化發展
“十五五”時期,寧波推進新型工業化要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導向,推動寧波制造業創新動能更足、產業能級更高、企業主體更強、質量效益更優、產業生態更好,走出一條具有寧波特色的新型工業化實踐路徑。
一是突出兩新融合,塑強新質動能內生力。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要實現“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關鍵在于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要加快甬江實驗室、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等高能級平臺建設,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產業鏈”。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培育具有高強度研發投入、高效率研發體系、高水平研發成果的創新標桿企業,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
二是突出結構優化,鍛強先進集群競爭力。堅持鍛長板補短板育新板,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壯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拓展生產性服務業,構建“世界級—國家級—省級”產業集群梯度培育體系,迭代打造“361”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化項目招引,聚焦人工智能、綠色能源、生命健康等領域,著力打造技術密集度高、產業關聯度高、市場擴張能力強、產業規模大、經濟效益顯著的新支柱產業。
三是突出“人工智能+”,做強數綠轉型驅動力。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推進“技術+產品+場景”適配,構建“行業垂直大模型+智能終端+關鍵零部件”的智能產品產業鏈體系,打造高品質融合應用場景,促進企業數字化、產品智能化、產業鏈協同化一體轉型。以“雙碳”目標為引領,積極發展綠色制造體系,探索建設零碳園區,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強化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有序實施節能降碳、技術降碳、循環降碳、數字降碳。
四是突出主體培育,增強優質企業引領力。分級分類開展“大優強”企業培育,鼓勵企業構建全球化經營網絡,強化資源全球配置功能,培育制造業總部經濟。加強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精準化培育,支持單項冠軍企業建立“技術研發—產品孵化—場景適用—產業化”的未來產業育新機制。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擴面提升,做優“種子企業”孵化培育體系。
(作者為市工業和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