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偉,男,祖籍寧海縣桑洲人,1957年出生。1982年畢業于浙江醫科大學醫療系,留校任教15年,一直從事精神病學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師從我國著名精神病學家沈其杰教授,開展對情感性障礙的臨床和病因學研究,1987年獲湖南醫科大學碩士學位。1991年赴美國哈佛醫學院精神衛生系深造2年。現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精神衛生學系副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精神科副主任,《上海精神醫學》雜志常務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 深色的西裝,褐色的眼鏡,典型的中國學者氣質----眼前的王立偉才49歲,鬢角的頭發卻已斑白了。他興致勃勃地和我們幾個遠道赴滬的“老鄉記者”聊起家鄉的變化和他的求學生涯。 志存高遠取真經 在從事科研與臨床治療的過程中,王立偉時刻關注著國外研究的最新動向。為了使自己的醫學修養更上一層樓,他決定出國深造。正巧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了去美國哈佛醫學院精神衛生系學習的獎學金,但只有2個名額,競爭十分激烈。最終,王立偉不負眾望,以優異的成績獲得這個機會,赴美國深造2年。在深造期間,他主攻老年癡呆癥的神經病理學及生化機制的研究。由于大腦是人體重要神經和血管的密集區,在醫學界素有“手術禁區”之稱。現在我們對大腦的認識還是十分有限的,因此這種病癥的發生也十分復雜。王立偉鉆研這項課題,漫長而艱辛。他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放在圖書館里,反復鉆研腦內組織的結構。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終完成了論文,并獲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職位。 話至此,王立偉沉著地對我們說:“很多人問過我為什么回國?而且當時美國一家公司已經提供了豐厚的待遇想挽留我幫他們搞研究,但我覺得祖國更加需要我,畢竟在國外只是個‘打工的’,在祖國才有更大的發展前途。” 德技雙馨天地寬 回國后,王立偉致力于難治性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獲得研究資金100余萬元。1996年,王立偉調入復旦大學,承擔著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療系、預防醫學系、衛生管理學系等本科、7年制及8年制的《精神醫學》和《醫生心理學》教學任務,擔負起了培養學科人才的重擔,并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5名、博士生1名。期間,他撰寫的論文獲優秀論文獎、市級科技進步二等獎。此外,王立偉還參加了《中國精神衛生報告》(英文版)的編寫,并多次承擔衛生部全國精神科醫生和綜合醫院醫生的精神衛生培訓項目。 王立偉每個星期一都在心理咨詢中心做專家門診,星期三在華山醫院出診,有時半天時間就有十來個病人求診。 記者問:“平時的教學任務應該很忙吧?為什么您還花那么多時間出診?” “教學任務雖然忙碌,但做醫生是我的基本責任,臨床診療能發現很多問題,實踐才是最重要的。” 回報桑梓盡綿力 “今年清明我回寧海老家掃墓,發現寧海的變化蠻大的。”王立偉談起家鄉,不忘本行:但在精神科疾病的治療方面,還是很落后。現在好像只有深?一家醫院有醫療設備,但只有20幾張床鋪。有人統計光深?需要住院的就有五六十人,何況整個寧海縣。我現在想的就是把學到的東西帶回家鄉,也算是報答養育之情。”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王立偉最后對我們說:“目前可能還沒有能力在寧海開設專門的心理治療診所,但我希望可以和各個醫院合作建立一個科,培養一些專門人才,提供技術支持,也算是我為家鄉盡點力。” (魏健、鄭韜供稿) (寧海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