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鄞州區申報的骨木鑲嵌進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美術類),公示期結束,正報國務院審批。 寧波骨木鑲嵌是民間工藝與家具、建筑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形式,采用牛骨片、木片等為原料用鋼絲鋸鋸成各種紋飾,在木坯上起槽后用黃魚膠粘結嵌入花紋,再經打磨雕刻,髹漆而成。在制作方法上有高嵌、平嵌、高平混嵌三種。7000年前,我們的先民已制作了骨哨和象牙雕刻的 “雙鳳朝陽”。隋唐時,寧波出現了骨木鑲嵌工藝品。明末清初,骨嵌藝術最終形成固定風格。寧波骨木鑲嵌涵蓋門類較多,實用性很強,包括傳統家具、生活用品、門窗建筑裝飾等。常用的題材多以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生活風俗、和合二仙、梅蘭竹菊等帶有吉祥寓意的圖案為主,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內容豐富多彩。現存于寧波博物館的骨木鑲嵌 “千工床”制作于1864年,集骨木鑲嵌技藝之大成,是現存的傳統手藝之瑰寶。寧波骨木鑲嵌除了在寧波人的生活中形成了別致的風景外,其產品還大量銷往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一帶,流傳極為廣泛。 迄今為止,我市已投入約300萬元加強對骨木鑲嵌工藝的保護。1995年,市委、市政府率先將100余件紅木家具捐贈給天一閣博物館,其中包括骨木鑲嵌家具10余件。市政府還出資先后收購骨木鑲嵌家具、花板、木構件等200余件,設立專門場館進行展示、收藏,并派專人進行管理、保護,出版發行了 《甬上工巧拾萃》等相關書籍介紹骨木鑲嵌工藝。 在今后五年內,我市將投入資金約1000萬元,進一步加強對骨木鑲嵌工藝的保護。根據計劃,不僅將全面普查寧波骨木鑲嵌在民間的留存狀況,走訪摸清現留存骨木鑲嵌老藝人的實際情況和存在問題,搶救骨木鑲嵌傳統工藝和培養新接班人,還將大力扶植試制生產骨木鑲嵌的民營企業,重新設計骨嵌產品,把產品轉向禮品、旅游紀念品、辦公文具用品、工藝禮品乃至藝術品,同時,讓骨木鑲嵌工藝品走向全國乃至國際市場,真正做到保護繼承寧波骨木鑲嵌的傳承發揚。 (陳朝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