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家成為一個階層了嗎?他們所處的生態環境如何?他們最擔心出什么問題?他們如何評價自己的長與短?
2003年度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報告已經面世。或許是每年一度的調查已然進行到第十個年頭需要總結,也或許是近年來中國企業家越來越多地被一些媒體捧為“一個階層”而廣受矚目,最終本次調查的主題恰好是:中國企業家隊伍的成長與總體評價。凡事關對一個群體的評價,又特別是出自這個群體自己,總不能不引人關注。雖說“山中之人”看自己或許存在偏頗,但“第一線”的聲音終究是最現實最真切的。
〖當真成為階層了嗎?〗
翻翻時下很多報刊,有關企業家的報道常常會占居很重要的版面,與此同時也就誕生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知名企業家,讓人不禁想起1995年前后曾如火如荼的中國足球。于是,有些媒體也像當年中國足協雄心勃勃地宣布中國足球即將進入世界前列一樣開始宣稱中國企業家已經形成一個階層,一時間也熱鬧非凡。
那么,究竟這種判斷是水到渠成,還是頭腦發昏?我們還是聽聽企業家們自己的聲音吧:在78.7%的受訪者同意“企業家是我國最稀缺的資源”的同時,只有31.4%和26.4%的受訪者同意“中國已經出現企業家群體”和“中國已經產生一批優秀企業家”的論斷。
具體就企業家隊伍的數量而言,只有13.3%的受訪者認為是“充足”的,而有高達62.0%的企業家認為是“缺乏”的;就企業家隊伍的素質而言,認為“高”的只有10.1%,而認為“低”的卻有40.0%。
在所有受訪者當中,對“數量”與“素質”兩項認為“缺乏”與“低”的,恰恰又都主要來自36—45歲的少壯群體(分別以63.1%和41.7%居各年齡段之首)。換句話說,正是我們中國企業家當中最年富力強、最能影響我們經濟未來走向的中堅力量,對自身隊伍的評價最謹慎。這就好比當我們外界認為北京國安也能贏AC米蘭而歡呼雀躍時,反倒是風光無限的場上主力們很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
這時候,我們所有人,包括媒體,如果當真是為了我們的企業家成長得更快、更強,那是不是都應該稍微冷靜思考一下:我們是不是又有些頭腦發熱了?一味戴高帽對我們的企業家是利大還是弊大?萬事但凡熱情過了頭,就會滋生浮躁,就會變成捧殺。當然,如果我們只是為了通過捧別人進而捧自己,如同和王申振臂高呼:“當今吾皇乃千古一帝”,那就另當別論了。
〖現今的“企業生態”如何?〗
早在幾年前,本刊就曾呼吁關注“企業生態”,也就是涉及企業成長和企業家成長的綜合環境。因為一個企業和企業家的成與敗,或者是此時的成與彼時的敗,都不僅僅是孤立的個人因素造成的。在此基礎上,本刊總編也率先在國內提出了“中國企業家如何保護自己”的命題。那么,現今企業家如何看待自己所處的環境呢?
在“對企業家隊伍成長環境的評價”中,企業家們最不滿意的環境因素并不是以前廣受關注的“政策環境”,反而是“法律環境”(平均分還不及格:59.4%!),其次是“社會輿論”。(參見下表)
對企業家隊伍成長環境的評價(%)(1)市場環境 很有利8.2 比較有利44.3 一般30.8 不太有利14.2 很不利2.5 百分制68.4(2)經濟體制 很有利8.7 比較有利43.4 一般27.1 不太有利18.3 很不利2.5 百分制67.6(3)政策環境 很有利5.7 比較有利28.5 一般45.3 不太有利18.1 很不利2.4 百分制63.4(4)文化環境 很有利2.8 比較有利25.1 一般57.6 不太有利13.2 很不利1.3 百分制63.0(5)社會輿論 很有利3.8 比較有利27.0 一般47.3 不太有利18.6 很不利3.3 百分制61.8(6)法律環境 很有利3.7 比較有利20.6 一般49.3 不太有利22.2 很不利4.2 百分制59.4
從表中我們還無法得知企業家們所痛心疾首的“法律環境”具體是指哪些方面,但結合民營企業家的權益仍未得到切實保障甚至遇害、國有中小企業轉制過程中時有“政變”(參見本刊第5期“獨家策劃”的報道)等突發事件,以及市場準入障礙等歷史問題,我們能夠隱約感受到這一點。但從另一個角度說,“法律”壓倒“政策”本身又是一件好事,它間接說明法律正在替代政策成為決定我們企業經營行為的最主要因素(哪怕是負面的),這就是社會的進步。同時這也標志著我們的“企業生態”開始進入一個新時期,就像6500萬年前中生代向新生代的更替,雖然動蕩,卻使“哺乳動物”從此得以一展宏圖。
對于社會輿論,我們企業家們畏之如虎的準確原因僅根據此次調查同樣不明確,但我們可以肯定這與我們輿論中尚存在不能客觀、公平地報道與評論,而醉心于夸大企業家們的功與過,總是將其置于神與鬼的兩極等現象,是分不開的。至于那些別有用心的惡意報道,我們早在馬克·吐溫的小說《競選州長》當中就有所領教。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一惡劣現實也可能與我們企業家們還不擅長在社會公眾面前經營、維護自己的形象有關,好在企業家們在看待自己的優劣時,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參見表3)
〖 “學習”應位居何處?〗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除了洞悉身外的生態走向外,在中國企業家心中對自己的長短又是如何評價的呢?畢竟只有準確了解了自己,我們才可能征服世界。本次調查分別就企業經營者自認為的最優與最弱分別進行了調查,兩個結果大抵上是吻合的。(參見下表)
企業經營者認為自己最強的能力(%)決策能力61.7%組織協調能力61.6%創新能力33.0%知人善任能力31.8%預見能力29.5%市場營銷能力25.5%學習能力19.8%表達能力11.9%公關能力8.9%
企業經營者認為自己最弱的能力(%)公關能力61.2%市場營銷能力32.4%表達能力31.4%創新能力28.9%預見能力25.7%學習能力22.4%知人善任能力18.1%組織協調能力6.7%決策能力4.5%
對這個結果,正如本次調查所分析的:我們企業家自認為最強的,如:決策、協調,基本都屬于內部管理的范疇;而自認為最弱的,如:公關、營銷,大抵都屬于對外開拓的范疇。
但本次調查也表現出一組很奇怪的數據,那就是:“學習能力”在兩項相反的調查中都排位不高,分別排在倒數第3與第4。而與此同時,在另一項關于“企業經營者對自己的總體評價”的調查中,我們企業家對自己最不滿意的恰恰也是“自己的學習進修”,以領先第二名“業余生活”近10個百分點而高居第一!前兩個調查顯示出:我們的企業家似乎對“學習能力”或者不重視或者不了解,因而感覺和印象均不深刻;而同時他們又切身感覺到了自己這方面的不足必將導致后勁乏力。
看來,“學習”正成為我們企業和企業家繼續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的盲點和焦點。這并不矛盾,說它是焦點,在于它的至關重要;說它是盲點,又在于我們其實似是而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