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尼斯世界紀錄網站上搜索“利潤”一詞,只找到一個直接相關的搜索結果:黑手黨,全球盈利能力最高的犯罪組織。
埃克森美孚肯定了解“我們的事業”的感覺(“我們的事業”是意大利黑手黨組織名稱)。
1月30日,這家美國石油巨頭宣布,該公司2005年利潤創下美國企業史上的最高記錄,其稅后利潤為361億美元。隨著汽油零售價格日益接近每加侖3美元,人們的不滿情緒不斷高漲,他們要求對石油巨頭們實行立法、征收暴利稅、重新審查其并購政策,甚至將它們分拆。美國國會擬議的措施之一,便是通過一項法案,將石油提煉商、批發商和零售商的“價格勒索”行為定為刑事犯罪。“價格勒索”是老套的黑幫敲詐勒索手法。
以利潤為標準重新排序,英國《金融時報》全球500強企業排行榜的前三甲都是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殼牌和英國石油。20強中有8家為石油企業(若以市值為標準,石油企業只占5家)。受原油價格高企的推動,多數石油企業2005年的利潤都達到創記錄水平,而油價本身也已觸及名義高點。多數石油企業都要為此自我辯解。
然而,對“創記錄利潤”的奇怪詛咒,以及公司對此難以自圓其說的現象卻并非石油行業所獨有。多數跨國公司已學會謹慎夸耀其財務方面的成就,且正尋找方法保護自己免遭批評。
遭受公眾炮轟的三大行業——銀行業、石油業和制藥業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客戶將它們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視為必需品,但在購買時卻滿腹牢騷。華盛頓的能源咨詢公司PFC能源的董事長羅賓·韋斯特指出:“買汽油沒有什么樂趣,買藥也沒有很多樂趣。人們將其視為一項權利,而非優惠。‘無奈購買’加上價格高企,將招致災難。”
但不可避免的是,無奈購買一樣會給那些銷售者帶來高利潤。以利潤為標準,《金融時報》500強企業的前20名中,有14家為銀行、石油公司或制藥集團。而其余幾家企業,包括沃爾瑪、微軟和通用電氣,往往也是公眾批評的對象。
暴利激發矛盾
在英國,盡管外國人經常會驚詫于該國“免費”的銀行服務,但高盈利的金融集團經常因其對貸款和信用卡的收費遭到攻擊。在日本,企業界最近才從經濟蕭條中崛起,因此,創記錄的利潤仍然主要被視為一個良好的復蘇跡象。然而,同樣的道理,在經歷多年忍耐后(在這期間,創記錄的虧損成為裁員的正當理由),一些日本人很難接受西方式的管理:在利潤達到空前高位之際,企業還要對成本加以限制。
法國最大的公司道達爾上月舉行的年度股東大會就是一個例證,它很好地展示了創記錄利潤所激發的矛盾。道達爾不僅是其他石油巨頭的激烈競爭者,也是法國企業王冠上的一顆明珠,同時還是工會和游說集團泄憤的目標。盡管法國政界人士希望保護國家冠軍企業,抵御外國競爭,同時又對抗議“過高”利潤的活動表示出了一些同情。
約有3000名股東聚集在法國巴黎大會堂,慶祝這家石油公司2005年的強勁業績。然而,投資者也對道達爾在全球所處的地位,公開表達了他們的期望和憂慮——介于美國風格的資本主義和更加細微的法國多樣化之間。
而有的股東很擔心道達爾是否會被收購,該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德斯瑪萊斯特回答稱,以該集團的規模而言,這是不可能的。“最好的防御方式是擁有很大的市值和極高的盈利能力。你可以看到,以絕對值來看,公司的盈利能力非常優秀,在石油公司中表現優異:這就是我們保持公司獨立的本錢”。
贏利是否惟一
德斯瑪萊斯特的回答集中體現了所謂的“米爾頓·弗里德曼企業責任法則”。弗里德曼1970年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企業惟一的責任就是為股東賺錢。其他利益——為國家、雇員以及整個社會謀利都源自這一責任。
不過,幾乎從第一家股份公司成立以來,盈利動機就一直受制于抗議、監管和政治壓力。企業已經認識到,拿出部分利潤回饋社會,以緩和上述威脅,這樣做很有價值。
弗里德曼本人在文章中寫道,“在當前的思潮中,由于人們對‘資本主義’、‘利潤’和‘無情企業’等普遍抱有反感情緒,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產生良好商譽的惟一途徑。通過社會責任支出產生良好商譽,完全符合企業自身利益。”
還有一個很好的理由,可以說明為何高利潤企業要做一些善事,以努力消除人們對企業投機倒把、敲詐勒索、謀求壟斷的指控,那就是:現在要讓人相信利潤不是公司業績的本質已經困難得多。
正如英國銀行協會所說的那樣:“人們普遍認為,如果有公司賺取了巨額利潤(不光是銀行業,也包括其他各個行業),在某種程度上肯定意味著這些利潤是從公眾那里以非正當手段掙來的。”
企業需做功課
法國金屬工人工會Federation des Travailleurs de la Metallurgie負責國際關系的克里斯蒂安·皮利喬斯基表示,謀求更高利潤有一種“壞透了的邏輯”。他說,即便企業公布了創記錄業績,經理人也會宣稱競爭正變得越來越嚴峻,并敦促進一步削減成本。
期待企業在追求盈利方面有所收斂也許屬于理想主義。不過,本世紀頭幾年發生的公司丑聞(其部分原因在于對短期利潤目標過于執著)以及由此導致的國際會計制度發展,似乎提供了一種新路線,可以不必非得盯著短期利潤。
“你擁有創記錄利潤并沒有意義,”瑞銀全球資產管理前任首席投資官、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負責人杰弗里·迪耶梅埃爾指出,“企業傳遞出的信息應該是這樣的:‘我們非常幸運,我們贏得了很好的利潤,為了未來,我們要立刻拿這筆利潤進行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