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世界制造業基地,使我國的有色金屬消費量大幅度增長并高度國際化,我國資源將長期性緊缺已是不爭的事實。僅以空調為例:我國2004年生產6000多萬臺空調,每臺空調用銅平均7公斤,出口5000萬臺,就有近35萬噸銅隨空調而出口,各行各業情況皆然。我國產品供應世界市場,原材料只由我國國內資源支撐是遠遠不夠的,在加快國內資源開發的同時,必須大量進口資源(包括再生資源)以及開展資源的再生利用。再生金屬利用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環節
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預測2005年有色金屬產量和有色金屬廢料進出口量是:礦產品自給率為45.6%;銅、鋁、鋅三類再生金屬國內回收約占1/3,進口占2/3,鉛廢料不允許進口,全部為國內回收,廢料基本不出口。
循環經濟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方針,再生金屬利用是節約資源和減輕環境負荷的重要環節,目前再生利用的有色金屬已經占到有色金屬產量的20%以上。我國有色金屬的社會蓄積量遠不如發達國家,社會回收量受到蓄積量和循環周期的限制,而我國需求迅速增長的大市場和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必然使再生有色金屬原料主要依靠進口。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金屬廢料減少重新冶煉環節而直接利用的比例也將逐步提高,從而更加節省能源、水資源和減少環境負荷。
廢金屬進口宜疏不宜堵
在有色金屬總消費中,國家發改委已要求2010年再生銅、鋁、鉛占產量的比重從2004年的24%、22.2%、21%提高到35%、25%、30%。總的來講,我國再生金屬的消費要提高到2010年的26%,2020年的33%,分別達到740萬噸和1240萬噸,需要大量進口金屬廢料。大量進口廢料,需要政策的支撐和相關法律法規的規范和保障。
目前金屬廢料進口還有不少障礙,要視其為優質資源,而不是垃圾,對廢金屬原料的進口,宜疏不宜堵。
首先是擴大進口金屬廢料定點企業戶數,放寬準入,放寬進口許可證發放數量或取消數量限制,擴大進口品種,同時加強監督管理;其次是簡化國外進口商的資質登記手續;第三是建立全面、準確、簡明的廢料標準,統一課稅標準;第四是對金屬廢料進口實行零關稅;第五是提高通關效率,降低通關成本,對國家級再生金屬園區實行區內報關、檢驗,減少倒運費用和時間;第六是鼓勵國外廢料企業在華設立辦事處和貿易協調機構。
制定明確的再生金屬產業政策
我國再生金屬產業已具備相當規模,再生金屬年利用300萬噸,相當于1987年全國有色金屬產量。但總體看產業仍處在發展的初期,在近6000家再生金屬企業中,產能5萬噸以上的再生鋁企業僅4家,10萬噸以上的再生銅企業僅有2家,2萬噸的再生鉛企業只有4家,再生鋅企業中,1萬噸的只有2家;90%以上是小企業,表現為小、多、散。這樣的產業狀況,需要明確的再生有色金屬產業政策的規范和扶持。
首先,完善循環經濟的統計信息工作,加快制定和完善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的標準體系。目前,我國統計信息工作基本上延續計劃經濟時期的模式,需建立和國際接軌的內容,還必須明確呈報系統,避免重復和遺漏,明確法律責任,杜絕虛報瞞報。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規。
其次,金屬廢料回收企業免征增值稅、加工利用企業稅負增加5個多百分點的稅收政策,造成回收企業虛開普通發票、稅款大量流失的混亂局面,不利于再生金屬行業的健康發展,已成為金屬回收利用領域反映極其強烈且久拖不決的突出問題。建議有關部門盡快制定減輕稅負的新政。
第三,我國廢舊家電、廢舊汽車的社會保有量已相當大,大的淘汰周期也已到來,亟須法律法規規范和支持這些廢舊物的回收處理工作。包括:廢舊家電、廢舊汽車的多元回收、集中處理;回收處理企業的市場化運作;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處理費用的解決方案;處理企業的資質認定;舊產品再利用的質量保證和標識管理;政府的監督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