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期,一些海派經濟學家頻頻拋出全球流動性泡沫可能就要破滅,2007年將很可能出現全球衰退、美元崩盤、美元危機等言論,甚是聳人聽聞。
以美國經常賬戶赤字不斷惡化為標志的全球經濟失衡成為了近年來經濟學界最熱門的話題。在主流經濟學家看來,這種失衡狀況是非常危險的,維系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更多的是一種刀刃上的平衡。因為美國不斷擴大的經常賬戶赤字必須靠外部資本的不斷流入來彌補,其中很大一部分來源于發展中國家。這猶如逆流而上,有悖于經濟邏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此表示了高度憂慮。2005年3月1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局局長羅杰在題為《全球經常項目失衡:軟著陸或硬著陸?》的演講中就曾指出:如果協調措施不能到位,貿易赤字可能引發的美元破裂性貶值會嚴重沖擊世界經濟。當下的問題的核心在于這種長期一方的赤字和長期一方的盈余的狀況還可維持多久,風險的破壞性似乎越來越大。
問題的復雜性在于,由于美元在全球經濟中處于關鍵貨幣地位,因而,不斷增長的全球經濟、全球貿易以及世界其他國家不斷增長的對國際儲備資產的需求,客觀上都需要美元及美元定值資產的供應不斷增加;而美元供應的不斷增加,唯一地只能依賴美國不斷出現貿易赤字才能實現。在這個意義上,美國持續地產生貿易逆差,成為全球經濟正常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這種國際金融秩序當然存在著內在的不穩定性。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取決于美元的穩定,美元的穩定取決于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但全球清償力供應又依賴于美國的國際收支逆差,美國的鑄幣稅特權又推動美國的經常賬戶逆差不斷擴大,從而形成了所謂的新特里芬悖論。這是一個根本性的矛盾。不難看出,如今被作為新問題提出的所謂全球經濟失衡問題的真正癥結,就在于美元本位這種無政府規制的高度壟斷性市場的重新確立。
但是,深入分析便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無可奈何的推論:如果這個世界一時還找不到一種能夠替代美元的國際貨幣和國際儲備資產,我們恐怕還得容忍,在一定程度上還必須維護這種美元本位制度。
自1945年開始,在美元體系下,整個世界可以被刻畫為中心(美國)和外圍(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結構。在經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混沌(日本和德國的崛起一度使得中心的概念有些模糊),世界似乎又回到了起點,美元本位又進一步得以確立,當今的歐洲和日本其實與中國和其他東亞經濟體一樣,都是在不同層次為美國提供商品和服務的外圍國。
這樣一種格局意味著這些外圍國的貨幣要保持穩定就必須尋求一個名義錨(anchor)。在這個意義上,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亞洲各經濟體的貨幣堅持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成為一種現實而無奈的選擇。
此外,所有對美貿易出超國都不希望看到美國經濟或美元遭受重創,誰也不敢貿然行動,各國都在進行心理博弈,一旦美元大幅貶值,擁有巨額外匯儲備的經濟體就會面臨著外匯資產嚴重縮水等問題,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出口暴跌,失業率顯著上漲,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必然將引發全球經濟的巨大震蕩。因此,這種刀刃上的平衡很可能還會維系下去,雖然風險會越來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