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有60萬高校畢業生未能解決就業,2006年又增加了近60萬畢業生;一方面是用人單位要不到合適的人,一方面是有些單位大學生不愿意去。
北京大學物理系碩士畢業生小海(化名)這個春天過得并不如意。直到5月1日,他仍然沒有在北京找到合適的工作。
小海先后應聘了一家有政府背景的科研單位、一家民營教育咨詢公司和一家外資企業,不過,這三家單位連面試的機會都沒給他。
他后來把目光投向了本地的重點中學,如清華附中、人大附中、北京八中、北京三十五中,希望暫時成為一名中學物理教師,但同樣沒有獲得試講的機會。
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的一位更有求職經驗的同學告訴小海,現在北京的一些重點中學招聘教師幾乎都要求碩士以上學歷,其中20%的崗位要求有博士學歷。這個信息讓小海越發緊張了。
這是2005年春天,距離奧運會在中國舉辦還有三年零四個月。有分析說,首都北京的經濟將因此獲得新一輪持續增長,而來自官方機構的統計數字顯示,2005年,預計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為338萬,比上年增加58萬人,增幅達到20.71%。
就業壓力籠罩在這些懷揣夢想的年輕人身上。
劉淑玲在北京師范大學從事就業指導工作。她認為,這種壓力的形成是出于一種錯位——在北師大2005屆畢業生專場招聘會上,“北京的單位,學生們擠破了腦袋,可實際上要不了幾個人;而那些從甘肅、新疆來的單位,基本上就沒學生去應聘”。
活躍在北京各個求職場所的年輕人中也包括數以萬計的外地高校畢業生,與本地15萬名應屆大學畢業生一樣,他們大多希望在首都找到合適的崗位。
其結果可想而知,即使是一家本地的小型計算機銷售公司也能在招聘會上收攬上千份簡歷,而這家公司可能僅僅需要增加2至3名新人。
在另一個經濟中心上海,招聘會上的情景大致相同。
并非沒有機會
西門子公司2005年計劃在北京招聘1000名新員工,這則新聞給許多學習機電和計算機技術的學生帶來了福音。同樣的好消息也來自德勤和普華永道——兩家外資背景的會計和財務咨詢公司繼續擴大在華員工數量,毫無疑問,這將給金融專業的學子提供發展的可能性。
北京外企太和咨詢公司的一份材料顯示,四大會計事務所——畢馬威、德勤、安永、普華永道2005年招募了800多名新人,其中,畢馬威新進大學生的薪酬水平大致和去年持平,為稅前4850元左右。這個數字遠遠高于國有金融機構,如交通銀行提供給本科生的薪酬是稅前2000元。
通信、計算機、網絡、半導體、金融、商業、汽車和房地產依然是最熱門的崗位供應者。電子商務、短信和游戲等新興行業保持了對技術人才的渴求;廣告、傳媒和出版領域將成為文科學生應聘的主要方向;貿易、銷售、采購以及項目管理的崗位將繼續給商學院學生提供就業的機會。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碩士畢業生陳宇曾經被招聘會的人山人海折磨得焦頭爛額:“對方把你的簡歷隨便往桌上一放,用不了半分鐘,那份簡歷就被淹沒得無影無蹤了。”
但他最終還是有所收獲。4月中旬,他與北京一家出版社簽了合同,待遇、福利都還不錯。“我最大的體會是在求職時不要鉆牛角尖,各種機會都要嘗試一下。”他介紹心得說。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碩士生謝毅成在去年11月與麥肯錫公司簽訂了就業合同。在描述這段求職歷程時,他似乎很輕松:“我所得到關于就業壓力的印象,都來自學校和媒體。但我知道,這種嚴峻和壓力分解到自己身上并沒有那么嚴重。求職能否成功,最終要歸結到自己的能力上。因為任何公司都明白,人才就是金錢,它們總會選擇最適合他們的人。”
謝毅成等人這種看似輕松的經歷激勵了更多本科生投身于規模浩大的“考研”路程。2002年,中國內地有62.4萬人報考碩士研究生,比上年增長35.6%。此后幾年連續增加,2003年是79.7萬,2004年是94.5萬,到2005年報考人數則達到117.2萬。其中,2005年應屆本科畢業生有60.5萬人報名參加研究生考試,在畢業人數中占到五分之一。
熱門崗位變成了碩士生之間的競爭。據著名人力資源服務商前程無憂最近的調查,2005年熱門行業將提供19萬個就業崗位,這些崗位的絕大多數提供者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長三角、珠三角地區。
但是在中部省份河南,一則“應屆大學生月薪600元”的消息讓很多人感到心痛;甚至有消息說,某些地區的大學畢業生竟然出現在下崗人員的再就業招聘會上。
治理結構性之痛
據了解,國務院針對200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指導意見是,確保就業率不低于2004年同期水平,即70%的就業率。
“這個目標是部際聯席會議十個部門共同研究確定的,綜合考慮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社會宏觀就業形勢、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趨勢和規律、現有工作基礎和水平等因素,同時借鑒了國外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經驗。”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劉大為說。
但真要實現這個目標并非易事。“去年有60萬人未能解決就業,今年又增加近60萬大學畢業生。這是一個結構性問題,并不能完全依靠經濟發展來解決。”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授史朝在接受采訪時說。
事實上,宏觀經濟在最近兩年出現了明顯的政策轉向——一方面是局部投資熱度持續不減,另一方面則是政府對一些重要行業發出了抑制增長的信號。
京滬兩地的房地產行業雖仍熱度不減,但地產公司對畢業生提供的實際崗位在減少。來自前程無憂的數據顯示,京滬兩地房產及中介人員的需求量分別為2062個和2037個,主要是針對社會在職人士。在北京應屆畢業生招聘會上,房地產開發商身影寥寥。
汽車銷售人員的薪酬也在大幅下滑,其背景是汽車行業整體利潤空間的壓縮。2001年開始的汽車投資熱到了2005年已經大為收斂,招聘會上,汽車公司大舉招聘的情景也不再出現。
同樣處在低迷狀況中的還包括券商和各種金融投資類公司。國泰君安、申銀萬國以及銀河等國內著名證券交易商都對招聘新人持謹慎態度,去年以來,中國內地多達十數家證券公司面臨破產危局,這使該行業暫時出現了人才整體性過剩。
跨省就業、到西部就業以及自主創業,成為政府解決就業問題的主導性政策之一。2005年政府繼續實施西部志愿者服務計劃,力爭使在西部服務的畢業生達到2萬人,教育部、財政部同時也將開展試點,從國家獎助學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獎勵到西部就業的畢業生。另一方面,絕大部分省市已經取消了針對畢業生學校、學歷、專業、戶口等方面的特殊限制——只是,這些城市并不包括北京和上海。
對于自主創業,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提出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小額貸款和擔保。另外,對于以非全日制、臨時性和彈性工作等靈活形式就業以及到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政府部門將按照有關規定,在工資支付、社會保險、勞動爭議處理等方面維護其合法權益。
無法擺脫的京滬誘惑
黃志遠從去年11月份開始找工作,多數簡歷發出后杳無音訊。通過公務員考試之后,黃志遠又參加過不少面試,但至今仍然沒有一個能讓他眉頭舒展的消息。“仿佛被拒已經慢慢習慣了。”黃志遠苦笑了一下,“競爭太激烈了。”
黃是北京本地一所大學的畢業生。相比之下,來自江西一所大學哲學系的葛玉林覺得,作為外地高校畢業生,他在北京找到一個相對理想的工作更為渺茫。他自嘲說:“在就業市場上,別人可以說是鯉魚跳龍門,而我大概就是死魚一條。”
葛的班主任勸他考研,至少可以換一個專業,但葛玉林缺乏繼續深造的勇氣。他家在江西老區,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四年本科下來,家里已背負了1萬多元的債務。葛玉林說人不能太自私,出來工作對家里多少會有幫助。
不過,即使是樂意漂泊的年輕人,也往往會被拒之門外。北京一家銷售公司的人事經理說:“我們已經不愿意招收應屆畢業生了,人員流動太大,公司不愿意支付培訓成本。”
而北京師范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劉淑玲說:“大學生工作難找,只是相對難找。是不是真的大學生多了呢?顯然不是。按照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還是遠遠不夠。”
趙月華也說:“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要具體而論。一方面是用人單位要不到合適的人,一方面是有些單位大學生不愿意去。”趙是《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的副主編。
主要的需求方是地方城市的一些中小企業,但在北京的畢業生看來,那些崗位不是“前途堪憂”就是已經“人滿為患”。
北師大就業指導中心最近針對2005屆畢業研究生做了一次就業傾向調查,75.2%的畢業生就業首選北京。劉淑玲說,學生在就業上存在的一個頑固問題,就是死守北京。
對這些畢業生來說,守住北京、上海或者廣州,都是某種成功。這也許是一種通向更高職位、更多財富和更多機會的成功,或者說是擁有了一種成功的可能性。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專家認為,高校擴招給“八○”后的這一代人帶來了更多深造機會。高校畢業生從精英走向白領,從白領走向高級藍領,進而走到普通勞動者的行列,這是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最大的趨勢和走向。
但北京和上海仍是畢業生心目中最理想的去處,雖然這兩座城市因其生活成本過高而招致越來越多的抱怨,可誰也不能否認,中國最好的公司和崗位集中在這兩座城市。
而劉淑玲依然在對本校學生進行苦口婆心的勸說:“先解決就業問題,也就是溫飽問題,然后再解決小康。上了四年大學,連自己都養不活,還沒找到一個工作,就想著一步登天進入小康社會,那是空想!”
“要正確定位,期望值要降低,眼睛要往下看。死守北京等大城市,就業機會已經越來越少了,若還不肯往下走,就業就會非常難。”劉淑玲開始變得有些焦慮。
但她很難說服那些頑固的頭腦,尤其是校園里的一些精英分子。他們仍執著地奔波在各種招聘會上,為留守在這座繁華的大城市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