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訊 (記者趙曉輝陸裕良)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楊偉民13日在此間透露,“十一五”期間中國產業結構將立足結構優化提升產業發展,改變高消耗、高污染的局面,從以工業經濟為主轉向以服務經濟為主。
在由中國經濟信息網承辦的2006年中國行業發展報告會上,楊偉民說,“十一五”期間要降低高載能產業的比重,構筑廣就業的產業結構,特別是推動服務業的發展,使工業化的進程與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相適應。
他說,要構筑集群化的產業布局,促進那些主要使用利用國內資源和陸路進口資源的產業向中西部延伸,并優化各區域的布局,引導開發區開發特色產業,使產業布局與各個區域承載能力相適應。
他表示,要堅持市場化、產業化和社會化的方向全面加快服務業,改變服務業部分領域壟斷嚴重、市場準入不嚴的局面,按照市場的機制、服務標準建立起公開、透明的服務業制度。
為提高產業結構水平,“十一五”期間還應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支持,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導,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的體系,促進來料加工向研發與自主創新發展,發展高技術和新型技術產業。
關于產業政策的基本方向,楊偉民說,“十一五”期間要調整產業結構的制定思路,從過去的簡單刺激生產、單純考慮國內供求平衡向統籌國內產業發展轉變。
對一些壟斷性行業,楊偉民指出,要按照保護勞動者、保護消費者權益和提高效率的原則進一步推進這些產業進行重組,形成競爭性的市場結構。
他說,對于高載能的產業要按照適度偏緊的原則來調控產業規模,通過適當進口來促使這些產業控制總量。同時,通過建立嚴格的計算標準、生態標準等,形成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機制,限制高載能產業生產能力盲目擴張。
楊偉民說,必須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以此為切口來解決三農問題,積極引導農村進城人口在城市就業和定居,使農村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和農民土地城鎮化的速度相適應。 他說,改革開放之前我們通過農業支持工業。現在中國已經到了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十一五”期間要建立一種工業帶動農村的發展戰略。
為此,“十一五”期間要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著力解決農民水、電、氣、垃圾等問題,加強農村的公共服務,改善農村生活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