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訊 (記者吳華國)中國地震局副研究員、測報司副司長車時在九江地震災區接收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這次九江地震災害的發生,為中東部地區地震防御體系和地震科學研究監測臺網建設敲響了警鐘。
11月26日發生在江西九江境內的里氏5.7級地震,波及湖北、湖南、安徽、江蘇諸省,導致江西、湖北兩省共12人死亡;九江境內70多人受傷,6018戶約1.8萬間房屋結構性毀損,數十萬人被迫轉移,城鄉大量基礎設施被毀。
九江地震發生后,中國地震局從全國各地調集了100多名地震專家趕赴災區,在震中區架起了7臺流動監測站和4臺固定強震監測儀,每天24小時連續進行動態監測、預報最新震情。截至12月3日8時,共記錄到余震895次。
車時說,此次地質測定的震級并不高,但給震中地區造成的災害卻不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一區域相對來說屬少震、弱震地區,長期以來群眾的防震意識淡薄,各級在防震投入上欠賬較多。
九江地區地處“九江-靖安”斷裂帶上,是江西兩個地震較活躍的地區之一,近10年來已4次發生里氏3.2級至5.7級的有感地震,但當地各種建筑的防震標準依然很低,鄉村民宅更是幾乎不設防。全省的地震監測臺網也只建到了省一級。
車時指出,這次九江地震直接警醒人們,作為人口稠密、經濟相對發達的中東部地區,在社會經濟發展和各項建設過程中,務必重視防震體系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