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鶴通訊員王云波
中國寧波網訊 12月24日,全國地方金融協會舉辦的鄞州銀行支持新農村建設模式研討會在我市舉行。專家們對鄞州銀行成立以來所取得的經營業績表示肯定的同時,更是對該行“三農”貸款占該行全部貸款80%的現狀贊賞不已。專家們一致認為,鄞州銀行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舉措具有示范意義。
舉措一:通過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形成“一頭挑兩肩”的格局,即一肩挑著農戶,一肩挑著市場,使傳統產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真正做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實現農業產業化。
實例:在鄞州區公布的10家2005年度區級優秀農業龍頭企業中,有9家是由鄞州銀行支持發展起來的。這9家企業共實現利潤2995萬元,出口創匯1.82億元,帶動種植養殖戶63280戶,直接增加農民收入1.25億元。鄞州西鄉是全國最大的藺草種植基地,年種植面積達10萬畝以上,藺草種植是該鄉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藺草收購是藺草行業產供銷的關鍵環節,也是保證農民收益的最大難題所在。鄞州銀行明確貸款投向,通過抓住龍頭企業來穩定收購價格,保護農民利益。
專家點評: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長秦池江認為,與當前其他國有大銀行紛紛撤出農村的情形相反,鄞州銀行選準了龍頭企業這個“點”,建立了“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在帶動科技農業、高效農業發展的同時,較好地控制了經營風險,實現了自身良性發展。鄞州銀行的成功經驗說明:只要方法得當,農村金融市場可以大有作為。
舉措二:通過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形成頗具特色的農村經濟產業體系,促進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升級,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推進農村工業化進程。
實例:根據鄞州區的實際情況,鄞州銀行把自己定位于中小企業的零售銀行,先后推出“十億民資助民企”等多項服務舉措,一批獲得了資金支持的中小企業迅速成長,如今鄞州區已經形成了由中小企業擔綱的紡織服裝、機械電子、汽車配件等十大特色產業。
專家點評: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謝慶健認為,“以工促農”的發展機制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模式。鄞州區的“三農”是廣義的“三農”,農民的主體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而是從農民身份轉換過來的大小企業主、個體勞動者、企業務工人員等。因此,銀行立足服務“大三農”,把中小企業作為主要服務對象,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尤其重要。
舉措三:通過對農村集體經濟的培育和涵養,發揮“造血”功能,為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農村環境的改善提供資金保證,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
實例:鄞州銀行支持經濟落后的村鎮建設標準廠房出租,支持村級工業企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使農村城鎮化建設有了源源不斷的資金來源。鄞州區姜山鎮有6個區級貧困村,這些村年可用資金不足10萬元。2002年,區里出臺了由鎮政府、銀行、農戶三方面合作建造標準廠房用于出租,幫助貧困村均衡發展的政策,為此,鄞州銀行向每個村發放建設貸款82萬元,村村建起了標準廠房。如今,僅廠房出租的收入,每個村都有13萬元的收入。有了充足的資金,各村都開始為農民謀福利辦實事。
專家點評:中國銀監會政策研究局副局長楊再平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建設環境優美、生態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風貌,要求發展農村公共事業,這些都需要資金。建設資金從哪里來?鄞州銀行通過資金的有效投入,培育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保持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可持續發展,這種做法應當成為發展方向。
舉措四:通過對弱勢群體的政策性支持和保護,開發靈活多樣的信貸產品,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領域,支持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
實例:通過聯戶擔保、支農信用證等方式,大力發放小額農戶貸款,解決農戶急需的生產資金,支持農戶走上規模化種植養殖道路是鄞州銀行支持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里蔡村50%以上的農民都以養育蝦苗、蟹苗為生。一開始,買飼料、維護海塘缺少資金。得知這一情況后,鄞州銀行對該村的農戶進行了支持,最多時村里有三四十戶與銀行有貸款業務。幾年下來,如今貸款戶數僅剩七八戶,當年的貸款戶大多已擁有資產四五十萬元,多的上百萬元。
專家點評:全國地方金融論壇辦公室主任湯燙教授認為,一些金融機構總以農民貸款不講信用,農戶沒有抵押物,銀行管理成本高等理由拒絕向農民放貸。從鄞州銀行的實踐,我們可以體會到,愿不愿意向農民貸款,技術原因是次要的,關鍵是我們的銀行是不是對農民有感情,在具體工作中,是不是能從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調整、改造、開發金融產品,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