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把握“十一五”發展的歷史起點,要特別注意“縱向看”和“橫向比”的問題
“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這是中共中央對“十一五”發展時局極其重要的判斷。
這個歷史起點,既包含成就,又包含存在的問題。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寬廣的世界眼光,從問題的角度、困難的層面,充分認識目前我國的發展階段、基本國情和歷史趨勢,牢牢把握“十一五”發展的歷史起點,對于我們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努力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突破發展的瓶頸制約和體制障礙,更加具有現實導向意義。
歷史起點的縱看橫比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加速發展的時期。這是“十一五”發展最大的歷史起點。一切改革發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選擇均應以此為基礎。
正確把握這一歷史起點,要特別注意“縱向看”和“橫向比”的問題。所謂“縱向看”,是指中國改革開放27年來所奠定的縱向歷史起點。所謂“橫向比”,即是世界工業化300年來所標示出的橫向歷史坐標。
從中國改革開放27年來所奠定的縱向歷史起點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前正進入建國以來最好、最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和“黃金”發展期。
在經濟增長方面,1978年到2005年,我國GDP年均增長速度超過9%(約為9.4%),為世界第一,遠遠超過同期世界經濟平均4.5%的增長速度,以及20個工業化發達國家平均2.5%的增長速度。
在人均GDP占有方面,2005年我國GDP超過17萬億元人民幣(約21600億美元),人均GDP上升為1600多美元,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4%左右前后。
在對外貿易方面,1978年到2005年,我國進出口貿易以每年17%以上的高速度增長,2005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14000億美元,約占世界貿易總量的7%左右,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
從世界工業化300年來所標示的橫向歷史坐標看,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標位,仍處于世界工業化的中早期階段。
據世界銀行對世界工業化300年發展歷程的專題研究,公元1700年,即世界工業化“元年”,作為世界史上最為輝煌的農業文明國家,當時中國的人口約1.5億左右,GDP卻占到世界總量的36%,為世界第一。而到2005年中國大陸的人口13.2億,GDP卻僅為世界總量的5%左右。
西歐國家陸續進入工業化時代后,一度輝煌的中國清王朝被遠遠地拋在了后面。1750~1950年,世界人均GDP增長160%,其中發達國家人均GDP增長479%,但中國作為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人均GDP僅增長4%。即使是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保持了世界第一的增長速度,但目前工業化的進程仍處于早期向中期過渡的階段。2004年全球GDP已達41萬億美元,其中80%為工業化的發達國家所創造。中國人口雖占世界總人口的20%,但GDP僅占世界總量的4.7%。
2004年全球GDP前十位(萬億美元)的國家分別是:美國11.67;日本4.62;德國2.71;英國2.14;法國2.0;中國1.93;意大利1.67;西班牙0.99;加拿大0.98;印度0.69。
世界銀行《2005世界開發指數》顯示:2003年世界人均國民收入(GNI)5510美元,人均超過9000美元的55個國家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15.5%,收入占世界總量的80.4%,是發展中國家人均水平的65倍。其中,排名第一的國家是盧森堡,國土面積2586平方公里,人口約44萬,人均國民收入45700美元;排名第五的國家是美國,國土面積93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9億,人均國民收入37870美元。
另據有關報道,2003年國際上申報的發明創造專利件數,總量超過11萬件,其中,美國占35.7%,日本占15.2%,德國占12.7%,英國占5.5%,法國占4.3%,五大國合計73%。中國雖有數量龐大的科研院校、研究隊伍和在校大學生,但在國際上申報發明創造專利件數,不足世界總量的1%。說明目前的國民教育和科學研究的創造性,以及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仍相當落后。
社會和諧的歷史起點
構建和諧社會是“十一五”的關鍵內容,其在開局之年的一個最直接的起點,就看能否扼住或減弱目前貧富差距拉大的勢頭。因為,巨大的貧富差距問題,直接威脅著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原則,影響著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
城鄉收入差距。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問題,在改革開放之前就存在,最近十年來呈現出擴大的勢頭。據國家統計局公布,1978年我國城鄉居民年收入差距是2.47倍,到1986年降低為1.86倍,到2004年又擴大到3.21倍。但是,根據有關專家研究,在剔除一些不合理的統計因素之后,目前我國城鄉收入的實際差距至少在5~6倍,而且這種仍在拉大著的差距并沒有減弱的勢頭。世界銀行的有關研究認為,目前與我國發展水平大致相當即人均GDP在1000美元左右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城鄉居民年收入差距平均是1.7倍,遠遠低于我國的名義或實際水平。
無論具體差距如何估計,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經很大,則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從整體上講,中國的農民無論是在東部、中部和西部,其生活水準、生存環境、發展機會,與同區域的城市居民相比,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如果我們在“十一五”期間以至更長的時期內,沒有一系列非常有效、得力、到位的解決辦法,毫無疑問,這種差距不僅是橫亙于數億農民面前的巨大的發展鴻溝,而且將嚴重地制約全國意義上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
當然,差距本身也是一個歷史的起點。它既可能帶來許多社會矛盾與問題,又可能從相反的方向推進歷史的進步!昂谩迸c“惡”的問題,并非絕對,關鍵在于如何轉換。
地區發展不平衡。在地區發展方面,相對于東部地區的持續快速發展,占國土面積絕對多數的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狀況及其增長幅度,仍然處于下挫的境況。在自然環境、能源資源、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方面,明顯處于劣勢的地位,面臨著趨于惡化的發展屏障。其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狀況以及生存環境,與東部城鄉居民相比,差距仍在繼續拉大。
從東、中、西部地區GDP占全國比重來看,1980年東部地區占全國50%,中部地區占全國30%,西部地區占全國20%。目前,這三個數字已經變為:60%以上和24%、16%以下。
從東、中、西部地區人均GDP占全國平均水平的比重來看,1980年東部地區人均GDP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4%,中部地區則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0%,西部地區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0%。目前,這三個數字分別為,東部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的58%以上,中、西部則下降為70%、55%以下。
人群與家庭貧富差距兩極分化是引發各種社會不和諧問題的直接根源。在高低收入差別方面,據國家統計局有關研究報告分析,2004年中國總人口中的20%的低收入家庭,其家庭年收入總量僅占全國收入總量的4.2%,而對應的20%的高收入家庭,其家庭年收入總量已占全國收入總量的50%以上。有研究報告認為,2003年我國城鎮居民儲蓄存款,20%的低收入家庭占1.5%,20%高收入家庭占55.4%。
在貧富兩極分化方面,根據20%高低收入人口中更低或更高收入的10%的人,即通常意義上所指的“窮人”與“富人”的財富收入狀況的比較,目前我國貧富兩極分化現象已經存在,而且處于逐步擴大的過程。即使是進行國際比較,中國這種10%與10%相比較的貧富兩極分化程度也十分明顯。按照以上貧富比率口徑估計,目前國際上一些國家貧富兩極分化的指數大約如下:日本4.5,德國7.2,印度10,英國10.5,中國14,美國16.9,俄羅斯23,墨西哥26,南非42,巴西47。
一般說來,一個國家在普遍貧窮或普遍富裕的情況下,從整體上看,其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容易走向和諧。但是,在貧富差別已經明顯的情況下,其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很難維持相應的和諧。
放眼世界工業化300年,無論是業已完成工業化的發達國家,還是正在進行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的早期、中期,容易出現比較突出甚至對抗性的社會不和諧問題,既屬普遍又在所難免。
從國際經驗來看,當一個國家人均GDP處于1000~3000美元之間,既是這個國家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加速發展的時期,又是這個國家貧富差距拉大、發展不平衡突出、各種社會矛盾沖突加劇的時期,社會和諧問題成為一個重要的發展問題。
導致社會不和諧的因素很多,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發展階段所表現出來的社會矛盾與問題,都存在著非常不同的情況。但從多數國家曾經有過或現在仍然表現的情況來分析,從根本上講,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平衡,尤其是貧富差距問題突出,是導致這個國家社會不和諧問題突出的根本原因。
所謂社會和諧,首先是指收入分配關系的和諧,窮人與富人的和諧?s小貧富差距和擴大機會公平,是社會和諧的一個根本前提。
大量事實說明,目前我國社會和諧的起點問題,越來越成為一個突出而緊迫的問題。在世界經濟論壇《2005~200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117個國家排名中,2005年中國由于社會公平、資源供給、政府管理以及銀行不良貸款等方面問題,使排名從2002年的第33位降至第49位。
站在“十一五”開局之年談論構建和諧社會,首要在于能否正視目前的不和諧狀況。從經濟理論方面來分析,可以概括地表述為這樣一個議題:在不斷發展市場經濟的進程中,我們如何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其歷史起點和政策重點,就在于如何消除主要因為機會不公而導致的貧富差別問題,實現五中全會提出的,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