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訊 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韓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不足100美元躍升至1.4萬多美元。這除了歸功于韓國政府強有力的經濟開發、對外開放的政策等因素外,政府不斷推動技術進步和創新也是最重要的“原動力”之一。
2004年韓國三星銷售額增長三分之一,超過了550億美元,利潤率達到21%,盈利超過100億美元,三星成為全球利潤率最高的高科技企業,領先于微軟、英特爾和IBM。韓國三星1996年還深陷危機,但到2004年卻成為傲視全球的高科技企業,個中奧秘首先在于三星重視依靠技術創新打造自主品牌。如三星當年用于研發的資金達到了46億美元,而得到的回報是當年在美國申報了1600多項專利。
2005年3月7日,韓國三星公司在韓國首都首爾展示一款82英寸液晶顯示屏。三星公司稱這款新產品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液晶顯示屏。(新華社發)
記者張鶴
日前,全國工商聯公布了2005年全國500強民營企業名單,我市有23家企業榜上有名,其中雅戈爾和奧克斯分列第13位和第25位。有關專家指出,寧波民營企業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方面又先行了一步。
在現代社會,企業間的競爭非常激烈,沒有自主創新能力,企業只能受制于人而陷于“死地”。創新是企業的靈魂,只有不斷的技術創新、機制創新、體制創新,企業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強大生命力。
企業成自主創新主體
昨天,又一批“大成”牌防彈衣裝船出口,今年寧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高性能纖維及防彈制品產量達到1000萬噸。作為國內惟一,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防彈制品企業,大成公司產品的全球市場占有量已經達到20%。公司老總在分析“大成”的成長歷程時說:“依靠科技創新,開發高新技術產品,努力打造和提升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十幾年來轉變增長方式,獲得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大成”是寧波眾多民企依靠自主創新發展壯大的一個縮影。我市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逐步認識到只有依靠科學技術和技術創新,生產出高技術的產品才能占領市場,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如寧波新海電氣公司,通過自主創新,實施“專利為興企之本”戰略,2004年獲授權專利54件,其中獲美國發明專利3件,并作為我國惟一的代表參加打火機國際會議,參與打火機國際標準的制定。
如今,企業已經成為我市自主創新的主體。目前全市105家市級工程技術中心全部建在企業,11家博士后工作站也都設在企業。2004年,全市在企業工作的各類人才共有29.7萬人,占全市人才資源數的三分之二,當年企業共投入研發經費超過30億元,占全市研發總投入的90%以上。
隨著技術創新能力的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顯著提高,雅戈爾、波導、海天等一批民營企業迅速成長為全國知名企業。到2004年年底,全市工業類中國馳名商標達到8個、中國名牌產品23只,省級名牌產品90只,雅戈爾、波導、維科等12個品牌榮登中國500強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其中“雅戈爾”以89.61億元的品牌價值成為紡織類第一品牌。據統計,全市有244只工業產品銷量居全國同行業前10名,其中114個產品銷量居全國同行業第一位。高新技術企業的規模也進一步壯大,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從1999年的66家增長到2004年的245家,產值上億的高新技術企業從20家增長到93家。
創新的步伐還要加快
近年來,我市民營企業發展迅速,但主要集中于紡織、服裝、塑機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產業整體技術水平仍然偏低,技術簡單,產品易于模仿,普遍不具備非價格競爭優勢。多數民營企業雖然具備較大的生產能力,但缺乏開發創新能力,技術以引進和模仿為主,生產以加工或組裝為主。另外,民營企業產業結構先天不足,長期以來停留在大規模的傳統產業和低水平的加工工業階段,導致一般產品生產能力過剩,而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生產能力不足,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普遍缺乏。
我市資源貧乏,基礎原材料90%以上需要從省外調入,而一些民營企業仍然擺脫不了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水平不高,生態環境壓力加大,導致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突出。
有關專家指出,目前的市場競爭已從資源競爭、產銷競爭升格到實力競爭、技術競爭;從價格競爭轉向設計、制造、營銷、品牌、服務等多方位競爭。如果我市民營企業不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改變目前的現狀,在國際、國內競爭中將處于不利的地位。
自主創新環境日益成熟
日益突出的電荒、水荒、土地緊張等現實情況,迫使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然而,要走自主創新之路,光靠民營企業的“覺醒”遠遠不夠,必須要有良好的外部環境。政府部門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和配套的激勵機制。為此,市委、市政府已將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近年來工作的重點,并進行政策引導,使科技創新得到強有力的支撐。如:對填補國內空白、創出馳名商標、國家級名牌的產品,特別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名優產品,在獎勵、稅收、土地、電力、融資等諸多方面均給予政策傾斜。同時,建立科技發展基金,支持企業技術研發,大力引進國內外高精尖技術中心,扶持發展一批科技中介機構,完善技術開發、轉讓、咨詢服務體系。
在各項政策的扶持下,如今,我市技術創新的人才高地和開發基地已具雛形。經過多年的引進和培育兩手抓,目前我市各類人才總量已達44萬人,每萬人中擁有專業技術人員599人。特別是高層次人才隊伍迅速壯大,為我市技術創新提供了有效的智力依托。科技園區和各類產業園區的快速發展,已顯現科技創新資源加速集聚的趨勢,并開始向周邊地區輻射,對全市企業發揮著創新示范和創新推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