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職業無貴賤,做搓澡工未必就辱沒了鄒春蘭。但從當年的全國舉重冠軍到今天的搓澡工,二者之間的反差可謂巨大。
鄒春蘭的文化不到小學三年級水平,拼音都認不全,除了練舉重幾乎一無所長。可惜的是,鄒春蘭沒趕上“好時候”——女子舉重直到2000年悉尼奧運會才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而鄒春蘭早在1993年就退役了。我們知道,奧運會金牌帶給運動員的,不僅是無上的榮
譽,還有巨大的物質獎勵。國家體育總局頒發的獎金,地方體育局和社會企業給予的獎勵,再加上拍各種廣告的收入,將給一些尖子運動員帶來千萬元以上的經濟利益。設想,如果鄒春蘭也能到奧運會上拿一兩枚金牌回來,那么她的處境與現在相比絕對是云泥之別。可以說,鄒春蘭今天的遭遇,正折射出當今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功利乃至勢利的價值取向:對奧運金牌獲得者敬若神明,而對鄒春蘭這些“沒用的人”則棄之如敝屣。
鄒春蘭遭遇的尷尬,也給人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對于這些“非著名”的退役運動員,有關部門該如何妥善安置?上世紀80年代之前,運動員退役后一般都由國家包分配,而現在的退役運動員基本都是推薦就業,如果推薦不成,絕大多數人都是從哪里來回哪里去。鄒春蘭這個全國冠軍尚且“淪落”到如此境地,可想而知,那些根本沒有冠軍頭銜的普通運動員退役后,生活將更為艱難。
實際上,有關部門已經制定了關于退役運動員后勤保障的規定,但是這個規定還無法解決全部退役運動員的安置問題。更何況,體育系統給予的物質方面的補助、補貼并不能使退役運動員形成謀生能力,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據介紹,現在某些地方已經開始重視隊員文化水平的培養,這表明有關方面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因此,今后我們在培養運動員的同時,也要設法提高運動員的綜合素質,以利于他們將來退役后能夠比較容易地獲得謀生手段。
但愿鄒春蘭式的尷尬不再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