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是怕水產品滯銷,魚價低,今日吃了‘定心丸’,懷端訂單,科學捕魚,產量再高無疑慮。”8月下旬,筆者在福建東山島大澳、澳角、宮前等漁港碼頭,看到漁船剛靠岸,一筐筐、一盤盤新鮮魚貨立即被裝上汽車、拖拉機運進加工企業。據了解,開漁20天來,雖然受到幾次臺風的影響,但由于依靠科技進步,總產量達1.15萬噸,創產值1.27億元,東山水產品熱銷國內外市場,魚價明顯高于去年。
經過2個月伏季休漁的福建重點漁區東山縣,8月1日有拖網、張網漁船近1046艘同時奔赴漁場。“開漁”后3個月是捕魚的黃金季節,魚產量、產值預計可占全年的近一半。但過去曾經出現“開漁”后水產品產量大增,水產品滯銷,魚價低賤,活魚變死魚,價賤傷民,加上油價成本高,增產不增收的問題,漁民心有疑慮。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東山縣政府及早協調金融部門,在7月~9月的時間里發放1.45億元的專項資金支持“開漁”。同時,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通過“牽線搭橋”等辦法,引導發動漁民與企業互接訂單。訂單具體規定了企業需要漁民提供的水產品的品種、規格、新鮮度、重量、價格等。企業可提前預付漁民訂金。
訂單漁業深受漁民的歡迎。全縣已有80%以上漁船與30多家水產品加工企業接了訂單。在宮前漁港,漁民陳阿龍說,訂單漁業雙方互助互惠,一舉多得。一方面,漁民可以提前獲得一筆訂金作為生產周轉金;另一方面,捕獲的水產品銷路、價格有了保障,可以實現增產增收,免除了漁民后顧之憂,調動了漁民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謝漢杰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