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文
專家呼吁-------紅色經典不容“惡搞”
●對經典的輕蔑、歪曲與褻瀆是一種文化病象
●肆意顛覆和解構經典易造成社會生活粗鄙化
近來,有關“紅色經典”改編及其引發的話題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雷鋒和漂亮姑娘搞對象”、“黃繼光是摔倒了才堵槍眼的”……惡搞盛行之下,紅色經典中的英雄人物一再被調侃、戲弄甚至丑化。
針對當前的“經典”改編熱潮,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溫儒敏教授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對經典解構與顛覆的傾向不可等閑視之。對權威與傳統的輕蔑、歪曲與褻瀆,并和商業操作結盟,導致社會‘惡搞’成風,是一種文化病象。”
“紅色經典”的正確普及與改編如今確受歡迎。然而,在一項關于經典改編的調查中,有超過60%的受訪者認為,利益驅動和盲目跟風是近年來一些“經典名著改編”的主要原因。
名字還是那個名字,故事已非那個故事,情節亦非那個情節,更重要的是精神早已背離。“惡搞”之風愈演愈烈。從視頻到文本,從網絡到電視,從流行歌曲、熱門節目到古典名著、標志性圖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都有“惡搞”染指。
改編不能“惡搞”戲說不能“胡說”
網民胡戈制作了《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用以調侃商業娛樂片《無極》,曾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之后不久,名為《閃閃的紅星之潘冬子參賽記》和《鐵道游擊隊之青歌賽總動員》兩部短片,在網上廣為流傳。
與胡戈制作《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調侃商業影片、娛樂大眾迥異的是,網民“胡倒戈”所制作的《閃閃的紅星之潘冬子參賽記》,調侃的對象是公認的英雄人物,改編的著作是公認的“紅色經典”影片。
在《參賽記》中,小英雄潘冬子變成了一個整日做明星夢希望掙大錢的“富家子弟”,潘冬子的父親變成了“地產大鱷”,而潘冬子的母親則一心想參加“非常6+1”。整部片子,甚至還夾雜一些不健康的對白。
實際上,對“紅色經典”影片的“惡搞”和對英雄人物形象的“顛覆”早已有之。譬如被改編的一部作品中,楊子榮變成了一身江湖氣的伙夫;紅色娘子軍的故事被改編拍攝時曾宣稱是一部“青春偶像劇”,吳瓊花與洪常青之間的情感糾葛成為主要賣點。
針對這些現象,溫儒敏教授表示:“對民族文化經典的拆解、拼貼、戲說或者改寫,使之平面化、商品化,消解了其原本的意義深度,張揚了感官刺激和情緒宣泄。顛覆經典者在冒犯常規、調侃正經、褻瀆傳統,希望由此獲得一時快感,往往不過是‘憤青’泄憤、網民玩樂、痞子把玩,而某些商家傳媒正好乘機而入,吹捧炒作,于是顛覆或者‘惡搞’經典的風氣就釀成了文化領域的沙塵暴,越刮越兇。”
改編不能“惡搞”,戲說不能“胡說”。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余開亮博士表示,“紅色經典”是一種伴隨中國革命而產生的獨特文學樣式,具有特有的文化背景、敘事方式和社會功能。“紅色”和“經典”的雙重特點使得她具有獨特的地位。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對“紅色”和“經典”的解構與顛覆不能聽之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