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一定要有自己品牌,打品牌就要拼質量,質量是企業的命根子
———“加減法”就是在質量上只加不減,而對消費者負擔寧減不加
———企業發展“穩”字當頭,不愿冒大風險
———與外企“聯姻”,出口轉型可續寫輝煌
記者印象
許多寧波人可能不清楚,“老K”是寧波服裝行業的第一個注冊商標。這家20年前被農牧漁業部授予服裝類“部優產品”稱號的服裝企業,曾有過耀眼的光環,“老K”西服一度風靡大江南北。
“當時品牌意識較弱,以為‘賣產品不在于賣品牌’可一路領先市場。但當1997年內銷市場萎縮時,我們才開始轉外銷。‘老K’這個品牌也逐漸被擱置了下來。”談到這個品牌的歷程,“老K”掌門人包國富無不遺憾。
20年間,寧波服裝行業經歷了一次次的“洗牌”。而“老K”,在風雨中穩當地走了過來。“我的性格決定了企業的發展狀態。”包國富在講到企業發展時吐露心聲:“一直習慣‘穩’字當頭,不愿冒大風險。”
今天,在經歷了內貿加工———創牌———外貿加工三個階段之后,“老K”服裝已遠銷美國、意大利、日本以及東南亞等14個國家和地區,成功轉型。
對話
“扁擔精神”挑出新天地 ———關于創業
記者:“萬事開頭難”,20年前,寧波的服裝業創業氛圍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當時景況如何?你又如何面對?
包國富:1984年時,“老K”在一片質疑聲中創辦———起身立業的基礎實在太寒酸了,連縫紉機、椅子都是職工從自己家里搬來的,廠房也是租借的。
那時,廠里連幾十元的運費都要摳著算。“老K”西服先從奉化方橋碼頭航運到寧波市區濠河碼頭,然后我就用扁擔挑到江北輪船碼頭,再下船航運到上海十六鋪碼頭,再用扁擔挑著送往上海各大商場。剛好有記者打聽到這個消息,報道發表在《解放日報》上,老K的“扁擔精神”一時傳為美談。
“加減法”拓展市場 ———關于經營
記者:“老K”當時能快速打開市場有什么“秘方”?
包國富:我們采用了“加減法”,就是在質量上只“加”不減,一套服裝從面料進來到量、裁、縫、壓、燙、訂等幾十道工序,道道把關,連口袋里的暗線也不放過。我們規定6分鐘做一只袖子,4分鐘做完就不行,不能自作主張做“減法”。而在面輔料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寧可薄利多銷,在價格上寧“減”不“加”。表面上看起來,是少賺了些錢,但打響了牌子,贏得了客戶,拓展了市場。
步步轉型,奇兵崛起 ———關于策略轉變
記者:轉型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而老K的轉型頗有些傳奇色彩,當初是怎么考慮的?
包國富:應該立足長遠看待策略問題。剛開始只能“為他人作嫁衣裳”,企業有了初步發展后,就要打破被動的局面,開拓內銷市場。
1997年時,我覺得內銷的雪球滾不大,會導致庫存積壓,做外貿雖然利潤較少,但只要生產附加值較高的產品也可以有較好的發展。因此準備由內銷轉外銷,但在考慮到底是做加工、舶來還是外貿時舉棋不定。我連續3年去國外參展,直到1999年時才漸漸有了眉目,慢慢由內銷轉外銷。如今,外銷市場已成為支柱。
雖然外銷不錯,但我不會放棄國內市場。接下來,我會考慮重新進軍內銷市場。
與外企“聯姻”出口轉型可續寫輝煌 ———關于企業合作
記者:在與外商的接觸中,什么讓你印象最深?
包國富:在與外商的接觸中,一些觀念都是在合作中受到啟發。國外早幾年就開始流行男子印花襯衣或是在西裝上繡花印字,但國內最近才開始推出。
在外人眼里,“老K”做的都是正裝。事實上,如今的“老K”休閑裝已占了大半江山。在與意大利GTM公司接觸的兩年中,“老K”由最初的單純加工,到現在GTM公司負責設計、銷售,“老K”負責生產、面料的開發等的全面合作。我們兩家還一起在市區買下了整層的寫字樓,準備作為今后的設計中心和技術開發中心。
做外銷,得自己摸索 ———關于外銷市場培育
記者:現在做外貿利潤較少,只有開發附加值比較高的服裝產品才有較好的發展,你如何打算?
包國富:老K所生產的服飾中,外貿比例占90%以上,生產的附加值也在逐步提高。比如,出口美國市場的羊絨西裝。做外銷最頭痛的就是輔料、面料的采購,每年寄過來的樣衣采用的都是意大利最新開發的面料,國內沒有,還有拉鏈、紐扣等技術都需要自己摸索。
去年“老K”銷售額已達1.24億元,產量39萬件(套)。預計明年銷售額可突破2億元,產量達55萬件(套)。
出國留學“女承父業” ———關于家族企業
記者:如何把接力棒傳給“第二代”?
包國富:我把女兒送到德國留學,她選擇的是服裝專業,成績很出色。如今德國的BOSS等五家服裝公司希望她去實習,最后她選擇了德國的一家男裝公司。作為父親,我很為她自豪,希望她能學成歸來“女承父業”,企業很需要這樣最新鮮的“血液”。(實習生馮曉記者陳旭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