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必須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外來孩子在寧波能夠平等求學。
來甬找工作不花一分錢
昨日,湖南來甬打工的小張在老鄉的陪同下,來到寧波勞動力市場職介大廳,通過電腦查詢,他選擇了北侖一家制造公司。隨后老鄉陪他來到職介窗口,工作人員很快替他落實了用工單位,并開具了介紹信。當老鄉盧建催他快去報到時,小張還沒反應過來。在寧波,外來工不花一分錢也能找工作。
公共職介零收費
“一張身份證走遍寧波職場,不花一分錢也能順利找到工作。”來自湖南的盧建高興地說。據悉,寧波自2004年8月啟動公共職介“零收費”以來,至今已有40萬名外來民工享受了政府的免費職介。來甬務工的234萬名農民工實現了無門檻就業。
7月1日,寧波新一輪就業和再就業政策開始實施,其中有兩項規定:各職業介紹機構或非贏利性職業介紹機構免費為包括外來勞動力在內的城鄉勞動者提供職業介紹服務,每介紹成功1名外來勞動者給予20元職業介紹補助;進城務工農村勞動力到定點培訓機構參加職業指導和市民教育培訓,所需培訓費給予適當補貼。自7月1日后與在甬企業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進城務工人員,參加技能培訓并取得相應資格證書的,給予一次性200元的技能培訓補貼。
取消歧視性規定
為改善農民工進城就業環境,近年來,寧波不斷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工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盡量減輕農民工負擔。
過去,農村和外來勞動力進入外來人員就業服務中心求職,必須辦理和出示暫住證、計生證、就業證,必須繳納5元錢的工本費,還得掏錢參加務工教育培訓。到公共職介機構求職,也得付上5元錢的職介費。
現在,外來民工進各級公共就業管理服務機構求職,只要憑本人身份證,就能免費享受求職登記、職業指導、職業介紹等服務,并且還對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推出了職業培訓補貼優惠政策。農民工獲得平等就業機會,使得他們的求職成本大大減低。
勞動爭議可維權
近年來,寧波各級工會不斷擴大企業工會覆蓋面,特別是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覆蓋面,最大限度地把職工特別是農民工組織到工會中來。
目前全市企業單建工會已發展到9145家(不包括聯合工會覆蓋企業31093家),企業工會會員達到135萬余人,其中農民工會員71萬余人。農民工成為工會的主要服務對象之一。
去年,市總工會設立了勞動爭議仲裁派出庭,各縣(市)區總工會建立了人民調解委員會。初步形成了以市縣兩級職工維權服務中心為平臺,以普通職工和農民工為主要服務對象。市縣兩級職工維權服務中心已成為清理拖欠民工工資的重要窗口。
工資醫療有保障
從2003年5月開始,市總工會先后建立了在職職工住院醫療互助保障、退休人員住院醫療互助保障、特種重病醫療互助保障和女職工安康互助保障等四項職工醫療互助保障制度。到今年7月底,參保職工已經發展到45.3萬余人。
全市各級工會把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作為企業工會推動建立和諧穩定勞動關系的一個切入點來抓。全市已有22491家企業與工會簽訂了工資集體協議,涉及職工91.3萬余人,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簽訂工資集體協議5020家,占已建工會規模企業的86.2%。 記者林興科通訊員李峻楊建炎
-專家解讀
收入分配問題是社會公平核心
陶菁
追求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進步的價值取向,是民眾的一種強烈的精神訴求,主要包括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在歷經二十余年的高速增長之后,人們希望切實地感受到生活水平與經濟增長并進,增加對現實生活的滿足感和安全感。社會公平的核心問題主要包括:
收入分配問題
收入分配是關系社會公平能否實現的核心問題。在過去二十幾年間,我國GDP平均增長率約9.5%,是世界上最高的,但同時又出現了人群、城鄉、地區和行業收入差距急劇擴大的情況,分配秩序比較混亂。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需要在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調整二次分配比例,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從而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和諧社會需要穩固的中堅力量,也就是說,有效的分配制度必然要能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從而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勞動就業問題
就業是“民生之本”。農民工和大學生是中國近年來的兩大就業團體,而在中西部地區,資源枯竭的城市就業問題更加突出。為此,需要政府強化其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一方面要開源,即政府制定有關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性決策,通過市場調控,開發更多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還要治內,即通過戶籍、行業等有關治理措施,實現行業、城鄉、地區間的現有工作崗位的就業公平,比如,能源等部門就業壁壘已日益引起公眾的不滿,政府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維護就業崗位的公平競爭。
社會保障問題
社會保障是維護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機制,是一張維護社會安全的“防護網”。現行社會保障工作亟需解決的問題包括:健全醫療保障體系,使低保對象、學生、兒童等居民參加城市居民醫療統籌;推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并擴大覆蓋面;解決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大病醫療問題,逐步解決養老保險問題;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和長期生計;探索和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加強和規范農村特困群體生活救助工作;探索建立農村低保制度,等等。
公民價值觀問題
社會摩擦有不少并不僅僅是由于財富分配不公而引起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不公平感使然,財富分配的不公和人們的不公平感并不是一回事。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公平正義的要求和效率意識之間的矛盾常常具體表現為一種矛盾的心態,比如,一方面,總希望自己能夠平等地獲得謀取物質利益的條件和機會,另一方面,又希望改革發展的機遇能格外垂青自己。對于一些公民在處理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或社會利益的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偏頗與失衡,需要社會道德去引導和協調。(作者系東華大學博士)
農民工成“新市民”
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甚至住房公積金,這些過去只有城里人才能享有的“專利”,目前已被寧波眾多農民包括外來農民工所擁有。據統計,2005年底比2000年底,寧波社會保險覆蓋面擴大了1倍以上。其中,養老、醫療、工傷等三大保險的參保人數分別凈增67.66萬、91.8萬和55.43萬人,大批被征地人員、農村富余勞動力和外來務工人員被納入了社會保障網。
2003年,寧波在全國率先推出了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障辦法,有效地解決了離開土地“新市民”的老有所養問題,至今年9月底,全市已有48.9萬名被征地人員參加了養老保障。
為破解農民看病難題,寧波建立了“住院統籌、大病救助、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三位一體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至今,全市已有九成多農民看病有了保障,且統籌基金的籌資水平和補償比率均居全國前列。
目前在甬的外來務工人員已達234萬名,成為寧波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好農民工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事關寧波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
為此,近年來寧波逐步建立起了多層次的社保體系,為農民工量身打造“貼心保障”,實施低標準養老、失業、工傷、住院醫療、生育等五項保險。低標準養老保險農民工可以不繳費的無門檻進入,讓甬城“新市民”也能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傷有所治。
針對農民工易受職業危害,易發工傷事故的特點,寧波推出了“農民工可以先行參加工傷保險”的新舉措,重點推進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產、礦山、沖壓、澆鑄等高風險行業的農民工參保工作。
到今年8月底,全市已有115.77萬名職工被納入了工傷保險范圍,比去年初新增了52.2萬人,其中農民工參保人數占到了一半。
今年5月1日起,寧波實施《寧波市住院醫療保險暫行辦法》,新政策將與各類用人單位形成勞動關系的非本市戶籍的外來務工人員也列入參保范圍,并且明確規定,住院醫療保險費和大病救助金由用人單位按規定標準繳納,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在職職工個人不繳費。農民工還可以優先參加醫療保險。到今年底,農民工參加醫保人數將達到40萬。
記者林興科通訊員楊建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