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琴橋廣場上的廣場鴿成為市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大亮點。(資料圖片)
“環保老人”:和綠色有一個永遠的約定
在位于鄞州區梅墟龍山腳下的鄞州區職高校園內,有一塊三畝見方的“珍稀瀕危植物園”,在這塊園地里種著一些乍看不起眼的植物。對于這些植物,現年79歲的董松偉老人卻是如數家珍:普陀鵝耳櫪,全世界只存普陀佛頂山上一株母樹;銀杉,我國特有,是古老殘遺物種,與水杉同稱“活化石”……
這位有“環保老人”美稱的董松偉是第四屆“地球獎”獲得者,這是我國環保領域所頒發的最高榮譽。8年前,他創辦的這所“珍稀瀕危植物園”,至今已種植了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10種。如今,他仍在為綠色環保而奔波,他總是說:“人生不過百年,可我心里所想的有一萬年的事,我和綠色有一個永遠的約定。”
愛上“花花草草”的大學生
1947年的一天,上海重慶南路上的震旦博物館,來了一位19歲的男青年。他就是董松偉,震旦大學法律專業的一名學生。博物館里面藏有許多動植物標本,門類齊備,讓好奇的董松偉看得眼花繚亂。打那起,他終生與植物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
董松偉大學畢業以后,回到家鄉寧波鄞縣,沒有干他的法律本行,卻當起中學生物老師,這一干就是十幾年。1989年,董松偉退休了,也更忙碌了,經常好幾天不回家,全身心傾注到環境教育和環保宣傳中去。在他的指導和帶領下,鄞縣洞橋中學環保小組連獲5屆全國青少年生物與環境科學實踐活動獎。
給珍稀瀕危植物一個家
1996年初,他從鄞縣洞橋中學退休后應聘于當時的鄞縣職業高中。職業高中校園后面有座綠色蔥蘢的龍山,那幽靜和諧的環境,觸動了董松偉埋藏在心底多年的一個夙愿:建一個珍稀植物園,給那些曾經逃過種種自然界的災難而幸存下來的植物一個適宜生長的家,讓它們保存繁殖下去。
之后,他利用節假日踏遍了國內的眾多名山大川,采集引種了許多珍稀瀕危植物。經過幾年的苦心經營,目前珍稀植物園已初具規模,而且還被鄞州區區政府命名為“鄞州區珍稀瀕危植物園”。
植物園里引種了110多種國家珍稀瀕危植物,其中四分之三是我國特有品種。這里每一棵樹,都像是董松偉最關愛的兒女;每一片綠色,都是他用心血和汗水培育的驕傲。
在校內建如此規模的珍稀瀕危植物園,在全省也不多見。這個植物園成了一本活教材,在董松偉的帶動下,鄞縣職高已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愛上了環保事業,學生們通過環保實踐寫出的科技小論文頻頻在國內獲獎。董松偉說:“這個植物園是一個環境教育的基地。我要讓同學們知道,地球是由植物來保護環境的,如果環境破壞了,植物就不能生長了。”
創建一個更大的植物園
如今,孜孜不倦的董松偉還在四處奔波探查。2003年起,他開始對新開發的鄞州區五龍潭景區進行野生植物資源調查。3年多來,董松偉10多次上山,查到了蕨類植物400多種,還發現了香果樹和七子花兩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
采訪中,董松偉老人告訴記者,他還有一個夢想希望能早日實現:在鄞州海拔較高、水源充足的山區里,新建一個更大的“珍稀植物園”。目前,他已經有了初步選址,就是位于五龍潭景區的溪下水庫上游。記者許光亞
-專家解讀
以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
任春曉
黨的十六大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確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內容。剛剛結束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再次強調了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保護自然環境適宜人類生存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是與時俱進、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當前中國實際問題的成果。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是自然的,是存在于自然的高級動物,人必須通過勞動、生產與自然交換能量獲得生活資料才能生存。人只有保護好自然才能使自身存在下去。
盲目追求政績面臨嚴重環境問題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發展異常迅猛,但有些地方官員沒有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政績觀,盲目追求GDP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破壞了環境,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20多年里集中出現,導致目前我國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第一,環境污染比較嚴重。今年上半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降反升,大部分湖泊出現富營養化,有些地方是“有水皆污”、“逢雨必酸”,“污染之重,觸目驚心”。
第二,生態破壞范圍和程度比較大。水土流失面積和沙化土地面積有所增加,森林的生態功能不足,沙塵暴肆虐,草原退化現象比較普遍,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第三,國際環境問題的壓力較大,如履行相關國際公約及加入WTO等。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環境總體狀況不容樂觀。這些引起了國人的深刻反思。
遵循自然規律落實科學發展
現在樹立科學發展觀,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在全社會樹立保護環境良好風尚的新理念已提出,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還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繼承中國傳統美德,適度開發利用自然。倡導“天人合一”、“天人協調”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生存智慧。我們只有適度地開發利用自然,才能使人類可持續發展,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循環經濟將“資源-產品-廢物”這一傳統的線性物流模式改造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循環模式,充分提高生產和再生產活動的生態效率,以最少的資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可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3.建立新的指標體系,樹立官員的科學發展觀。以后應以不僅反映經濟增長的總量,更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經濟增長過程中環境、資源代價的新指標體系來考核各級政府和政府官員,使政府在決策和行政過程中時時把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
4.完善環保法規體系,提高全民環保意識。我們要充分發揮民間組織和社會力量的作用,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改變道德觀念和思想意識,使每個人都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作者系中共寧波市委黨校教授)
改善生態環境營造人居城市
“充分發揮我市區域經濟特色和生態環境優勢,在發展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經過2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實現人口規模、素質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承載力相適應,把寧波建設成為具有比較發達的生態經濟、優美的生態環境、宜人的生態人居、繁榮的生態文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城市。”這是《寧波生態市建設規劃綱要》提出了生態市建設的總體目標。
按照這一總體目標,經過幾年努力,我市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不斷向適宜人居的生態城市、花園城市、綠色城市的目標邁進。幾年來我市先后實施了“藍天、碧水、綠色、潔凈”、“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等工程。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地面水質量比2000年底有了一定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基本保持在一至二級水平;區域噪聲平均值為53分貝,交通噪聲保持在68分貝左右。全市生態建設得到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良好。在重點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我市的考核名次連續五年在全省名列第一,2003年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2004年獲國家衛生城市稱號。
去年寧波市為創建“綠色寧波”共投入100億元資金用于整治污染,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完成了800.15公里“千里清水河道”建設,累計建成生態公益林15.8萬公頃。對104家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從嚴整治,削減污水排放量近萬噸。通過治理搬遷污染企業,寧波“母親河”余姚江已基本恢復Ⅲ類水質標準。
環衛部門的清理整治,使我市內河水質大為改善。
月湖公園內醉人的鮮花讓游人陶醉。(均為資料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