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鎮海貴駟社區,只見兩邊樹木越來越多、越來越密,有如置身于漫無邊際的綠色海洋之中,這就是當地人構筑的引以為豪的4條縱橫交錯的生態林帶。生態林帶營林成網
2003年,鎮海決定大規模打造4條生態林帶,為城區布設起綠色屏障。
海天林帶由鎮海城區向西北延伸,至鎮海與慈溪接壤處,全長13公里,突出防污、抗風能力。鎮駱林帶沿鎮海至駱駝公路鋪開,是鎮海的主要交通要道,突出了景觀功能。雄鎮林帶從甬江至駱駝鎮,實施的是寬幅林帶建設,是鎮海的森林公園、“城市之肺”。鎮海城區的海天林帶、鎮駱林帶和雄鎮林帶,組成防護林帶的“三橫”,全長36.2公里,造林寬度200米—350米不等。清風林帶全長8公里,縱向穿越海天、鎮駱、雄鎮三條林帶。“三橫一縱”的生態林帶,構成了相互貫通、營林成網的格局。這一高標準防護林體系的建成,使鎮海城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分別達到了42%和45%,人均綠化面積達到了11.1平方米。
生態林帶建設是鎮海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近3年中,鎮海共投資3.6億元,種植喬木107萬棵、灌木近48萬棵,綠化面積近8萬公頃.
林帶建設三方獲益
在多年的建設管理中,鎮海區探索出了一條讓農民、政府和投資者“三得利”的新機制,有效地解決了生態林建設中的土地、資金、養護等問題,有力地促進了生態林體系建設。
據介紹,這“三得利”機制的具體操作模式是:通過政府出錢向農民返租倒包,免費提供土地給工商業主進行苗圃種植,8年后工商業主除每畝留下80株徑粗8公分以上、覆蓋率80%的林木還于政府外,其余可由自己處理。用這種造林模式進行生態林建設,政府減少了1億多元的造林投入;工商業主由于免去了土地租用費而減少了投資,還能從中獲利;農民畝租地費從300元增加到500元,還能享受失土保險,得到了實惠。
鎮海區引入19戶花木公司,采取“招標造林”方法,把造林承包給農民和專業造林隊,承包商通過分年種植、抽稀最終獲利。貴駟的一位農民也認為“租地造林”很劃算:“我家5畝多地,原來種水稻,每畝只能掙兩三百元。現在我除了拿租金,出去打工每個月又能掙800元,政府還給買了養老保險。”采用這種機制造林,政府只需出租地的錢,省下了購買苗木和養護林木的錢。
這種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吸引了大量民間資本,保證了生態林建設的順利進行。“綠色項鏈”生態效應
生態林帶像一條條綠色項鏈裝扮著鎮海。如今,鎮海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27%,全區325公里河道兩岸林成片、樹成行。鎮海“城在林中,道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生態城區雛形逐漸顯露出來。生態林的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功能,有效地提高了鎮海的空氣質量。
生態林帶建設發揮出良好的社會效益。據了解,鎮海區在造林中體現本地特色,注重貼近群眾。目前,鎮海區生態林帶的樹種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采用以常綠樹種為主,與常綠落葉相結合;增加喬灌木,花、灌、草搭配,大力營造混交林。與此同時,鎮海區還加強了林間道路的貫通,把林帶內的池塘改造成各具特色的自然生態濕地景點,建成游玩、休閑的生態公園,使生態林帶成了群眾休憩、運動的最為理想的場所。
近年來,鎮海區連獲“全國海防林體系建設先進縣(區)”、“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區)”等榮譽稱號。目前,蘊藏在生態林帶中的特殊經濟效益已被進一步發掘出來。該區還依托已建成的林帶,開發第三產業。建成旅游觀光果園,種植黃花梨、桑樹、水蜜桃等500多畝,還養殖了梅花鹿等動物,成為以果實采摘、垂釣、農家樂為主的休閑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