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訊 框架結構,坡屋頂;塑鋼門窗,互聯網;物業、診所、學校、菜場等一應齊全。江東福明家園,作為我市第一個農民集中安置小區,其基本設施有的甚至超過了城市的居民住宅,遷入小區的原9個村的4000多名村民成天都是樂呵呵的。
為加快推進農民市民化進程,江東區著力推動“五個轉型”,從就業、保障、教育、醫療、住房等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入手,真正實現城鄉深度融合。
盡管江東區于去年年底基本完成撤村改居、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和舊村改造為主要內容的“三改一化”工程,2.2萬名村民全部轉為城市居民,但與城鄉一體化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為此,江東區推出了一系列創新措施,著力縮小城鄉差距,使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
著力推動“就業轉型”,促進新居民充分就業。為使進城農民失地不失業,江東區從加強專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競爭力著手,逐步解決了失土農民的素質障礙問題,并在福明街道建立了一個規范的勞動力服務中心,將全區被征地人員納入了服務范圍,實現城鄉間勞動力無門檻流動。該區還積極推行以個體定向就業為特點的“ABCD分級就業”新模式,多渠道開辟就業崗位,成功地把農民轉型為工人和商人。目前,該區1萬多名被征地農民均捧上了“新飯碗”,就業率達96%以上。
著力推動“保障轉型”,確保農民失土不失保。江東區全面構建起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障為主體,村級福利保障為補充的多層次、廣覆蓋的新型社會保障體系。目前該區被征地農民參保率已達88%,其中重點年齡段人員的參保率達97%,基本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4.1%,基本解決了新居民的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著力推動“服務轉型”,不斷改善軟硬件環境。江東區以拆遷安置工作為中心,加快舊村改造,為新居民營造一個潔凈優美、設施完善的社區環境;通過改善農村辦學、醫療條件,為新居民子女提供和城里孩子相同的良好教育資源;通過加快社區公共設施建設,滿足新居民全方位的生活服務需求,使得新居民集中居住的東郊街道、福明街道迅速形成了社區生活、衛生、文體三個“十分鐘服務圈”。
著力推動“觀念轉型”,積極塑造新市民形象。為了讓新居民盡快告別陋習、融入城市,江東區通過加強宣傳教育,組織各類社區文化活動,促進了新居民文明素質的提高。如福明家園社區先后組建了腰鼓隊、木蘭拳隊、秧歌隊等8個文化團隊,先后組織了幾十次大型文化活動,有效地增強了這些城市新居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著力推動“管理轉型”,提升新社區管理水平。江東區以推進農村黨建向社區黨建的平穩過渡為重點,選派一批優秀的城市社區黨員干部到新社區工作,推動農村管理模式向城市社區管理模式過渡,逐漸走出了一條以城帶鄉、城鄉融合的新路子,江南、仇畢、朱一、柳隘等撤村建居社區已先后成功創建為市級文明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