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昨日上午,中國社科院發布“2007年社會藍皮書”———《200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藍皮書主編、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研究員在發布會上表示,我國在經歷了三次高速增長的經濟周期之后,經濟出現了超周期的高速增長,明年仍會維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李培林認為,當前發展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第一個還是收入差距的問題。收入差距的擴大已表明,最高20%的人口與最低收入者,實際上收入差距達到18倍左右,這種差距在向縱深發展。
他說,社會經濟地位認同普遍偏下,2006年的調查顯示,大概有50%多的人認為是下層或中下層。在各種社會問題調查當中,群眾也認為最重大的社會問題是涉及到民生問題。和以前不太一樣的是,“看病難、看病貴”排在首位,就業、失業、收入差距過大、貪污腐敗,排在前幾位。調查還顯示,除了食品,醫療成為在家庭消費當中最重要的一項,高達11.8%。
“和改革開放初期相比,目前發展和改革的普惠性要小得多了,有一部分困難群體的生活在下降,所以這方面要給予高度關注。”李培林說。
關鍵詞:經濟發展
九成居民
持樂觀態度
社會藍皮書指出,據調查顯示,占九成左右的城鄉居民,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持樂觀態度。
調查顯示,對“當前中國社會發展出現的一些問題是暫時的”這一判斷,表示“比較同意”或“很同意”的人占83.4%;對“黨和政府是有辦法管理好我們國家的”這一判斷,表示比較同意或很同意的人占91.6%;對“中國目前在國際上的地位值得驕傲”,表示比較同意或很同意的人占88.9%;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狀況是很好的”表示比較同意或很同意的占90.5%。
另外,四分之三左右的城鄉居民認為中國當前社會和諧穩定,社會基本和諧與穩定成為中國目前社會形勢的主要特征。
解讀: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工業化也在總體上進入中期階段。從國際經驗來看,這個階段也是社會發展容易出現矛盾和問題的時期。我國現實經濟社會生活中,確實面臨不少矛盾、挑戰和壓力。但是,從調查結果來看,絕大多數人對于我國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解決問題、應對挑戰、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是有信心的,態度是樂觀的。關鍵詞:社會問題
醫療就業貧富差距
最為突出
調查顯示,在調查的17個社會問題中,根據城鄉居民的看法,目前“看病難、看病貴”、“就業失業問題”和“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是目前最突出的三大社會問題。
另外,排在第四至第六位的是“貪污腐敗問題”、“養老保障問題”與“教育收費問題”;排在第七至第十位的是“住房價格過高”、“社會治安問題”、“社會風氣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這種排序總體上不存在明顯的地區、城鄉、群體差異。
解讀:在以往的調查中,就業失業、收入差距、貪污腐敗、社會保障通常是排在前四位的社會問題。“看病難、看病貴”被排在首位,這是第一次,說明這個問題在當前反映比較強烈。
根據調查結果,城鄉家庭人均年消費總支出中,醫療支出占11.8%,教育支出占10.6%,遠高于交通通訊支出(7.4%)和衣著支出(6.3%),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近幾年城鄉居民家庭醫療、教育支出負擔上升過快的問題。
關鍵詞:社會經濟地位
“中層”認同比例只占39.6%
調查顯示,我國城鄉居民社會經濟地位“中層”認同比例為39.6%,不但低于美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低于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
把人們的社會經濟地位劃分為上層、中上層、中層、中下層和下層五個層級,根據調查結果,認為自己屬于“上層”的僅占0.5%,屬于“中上層”的占5.4%,屬于“中層”的占39.6%,屬于“中下層”的占29.1%,歸入“下層”的占24.5%。
解讀:我國城鄉居民社會經濟地位認同,出現普遍偏下的情況。這說明在快速變遷過程中,由于分配秩序的問題,不僅低收入群體不滿意,一些中層和中上層收入群體也不滿意。
關鍵詞:2006年評價
處于低水平百姓只給70分
藍皮書的合作者———零點咨詢研究集團董事長袁岳在發布會上說,今年老百姓對2006年的總體評價水平,和去年相比總體上持平,但把2005年、2006年的水平和2004年相比,有一個下降。也就是說對社會主觀的評價水平是處于一個低水平,相當于70分的水平。
解讀:這段時間,在社會建設、社會公共行政方面,政府提出了較多口號,為何水平會低?原因有三:其一,這兩年在社會和經濟平衡發展總的方針、方向之下,口號提得比較多。口號提得多,地方行政中有一個傾向,就是把這個口號變成了所謂看起來好像是個現實。比如說和諧社會,各個地方說起來是本地很和諧。本來是一個現實目標,但在各個地方的傳播中說成一個現實。
其二,在政府所有的施政事項當中,如果分為外交政策、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的話,社會政策總體上水平最低,其得分趨勢是下降的。實際上,現在老百姓的總體滿意度較低,是和社會政策的不足有關。不過,經濟政策和外交政策的水平是高位的。
其三,各個地方政府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但作為公共行政,公共性不足、服務性不足。公共服務提出的口號最多,但實際的服務水平很低。這樣的反差導致民眾對這樣的評價會有這樣一個距離。
關鍵詞:生活滿意度
城市居民首超農村居民
社會藍皮書指出,2006年我國居民對自己生活的總體滿意度是3.47,略高于2005年的3.4分。比較歷年城鄉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的調查結果發現,在2000~2005年間,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農村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高于城市居民;而在2006年,城市居民的總體生活滿意度,首超農村居民。
百姓生活遇到困難時從哪個渠道尋求幫助?藍皮書指出,在所列出的14種可能選擇的渠道里,支持度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家庭”“家族、宗族”和“私人關系網”。排在第四至七位的分別是社區組織、工作單位、地方政府和黨組織。
解讀:比較城鄉居民對于各因素的評價情況發現,個人經濟狀況、消費信心以及社會保障滿意度,均較2005年有所提升,但同時養老憂慮感也在加深;對于政府管理的信心度,包括對政府管理經濟事務、管理國際事務和管理社會事務的信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物價波動承受力有較大回落,國家經濟狀況滿意度略有下降。
另外,由于目前社區和社會組織建設,跟不上發展的需要,從而產生社會支持系統個人化趨勢,存在從單位回歸家庭、家族和私人關系網的情況。從社會管理網絡來看,社區組織的作用已經超過工作單位,迅速發展社區組織,建設好社區,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的水平,改善他們的工作待遇,成了現在非常重要的領域。
關鍵詞:收入差距
財產差距擴大比收入還要快
過去,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要比總體的差距小很多,特別是東部率先發展之后,東部的差距拉得很大。但現在西部的差距,已經超過東部,而且農業戶、非農業戶,由于農民的收入來源不同,造成了農民內部差距比較突出。
除了收入以外,財產的差距實際上擴大得比收入還要快。由于國家過去沒有財產的統計制度,所以對于過去財產狀況分化的情況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
在市場定價情況中,一般制造業和壟斷行業的工資水平這幾年也在迅速拉開,在國家定價的制度當中,公務員的工資也由于區域之間財政的差距,現在差距越來越大。公務員工資地區差距也達到了十幾倍。
解讀:在我國分配制度快速變化,從比較平均的狀況到收入差距拉開的情況下,很多人對于制度的公允性產生了疑慮。我們不僅要注重分配結果的調整,也要建立一個機會公平、權力公平的制度。如果不能保證機會公平的話,你再去調整結果,使這個結果平均化,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人民群眾的不滿。
由于分配問題帶來了一些問題,中國社科院在問哪兩個區域差距最大的時候,50%以上的人認為,群體之間貧富差異。當問到哪些群體之間最容易發生沖突的時候,大家認為是干群之間。所以干群關系也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關鍵詞:社會保障
擔憂度上升成居民關注首位
袁岳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今年“社會保障”首次成為中國居民關注的首位。
袁岳還透露,今年社會治安的總體水平有所上升。他說:“把2005年、2006年與2004年比較,總水平是處于下降水平。社會治安總體水平處于較低水平,已影響到城市宜居水平。在對投資者的評價中,規模投資者、高品質投資減少,這也和社會治安有密切的關系。”
解讀:在醫療問題和養老問題之間,城鄉居民對醫療問題產生的結構感是超過養老問題的。這存在對社會保障的擔憂度的上升。今年有“社保基金挪用”的態勢,本身社保的覆蓋面比較低,又出現了腐敗案件,使得居民有一個感覺,本來就這么點錢,再被挪用就沒戲了,所以這是一個刺激因素,也是第二個值得關注的。
關鍵詞:居民消費率
三大支出壓力壓縮即期消費
藍皮書指出,居民消費率是指居民消費額占按支出法計算的GDP的比例,從1990年的48.8%降為2005年的38.0%,已降到了歷史最低點,比最高點1981年的52.5%降低了14.5個百分點。從世界消費率來看,各國消費率大致在60%至80%之間,高于我國20到40個百分點。
解讀:居民消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投資率從1990年的23.3%,上升到2005年的47.5%,2006年預測將上升至54.5%,已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另一原因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增長慢,尤其是廣大農民和農民工收入偏低,消費能力較強的中等收入者占總人口的比例目前只有20%左右。而且,當前中低收入者還受教育、醫療、住房三項支出的巨大壓力,這大大壓縮了即期消費。
關鍵詞:價值追求
不少人追求“做官”“出名”
此次調查,還包括社會價值追求、道德取向。被調查者中,有近1/4的人追求“做官”,超過1/3的人追求“出名”。
在各類道德命題中,98.2%的人同意“守信用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比例最高;同意“人生就應該要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的人也超過半數,占54.6%。而同意“有關系或后臺硬,要找份工作不是件難事”竟然占到84.5%;同意“善良正直的人常常會吃虧”的人占到69.8%。
解讀:我國社會在總體上執守著道德底線,但道德取向和道德秩序也出現了不正常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