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五年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建設的主要任務
著力推進經濟建設,
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中國寧波網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要深化改革開放,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不斷增強綜合實力、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推動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
全面加強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是推進我省又好又快發展的核心戰略。要加快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以科技人員為主力軍,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大力實施標準化戰略和知識產權戰略,著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自主品牌,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和推動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改革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動力源泉。要以更大的決心、更有力的舉措,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再創我省體制機制新優勢。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深化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推進市政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融資體制和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和發展資本市場,深入推進城鄉配套的體制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完善省管縣財政體制,繼續實施和完善強縣強鎮擴權政策,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大力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全面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努力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得更好。高度重視和認真抓好糧食生產,做精做優做強農業主導產業,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切實保護基本農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繼續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勞動力技能培訓,全面提高農民轉移就業能力、致富能力,不斷增加農民收入。
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升級
把發展服務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從改革體制、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鼓勵和支持服務業加快發展,不斷提高服務業比重和發展水平。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全面落實節能減排各項舉措,建立健全嚴格的目標責任制。加強水資源管理,依法從嚴管理土地,全面加強節能降耗。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加強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加大江河水系源頭地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加強有害氣體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堅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堅持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市化的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不斷提升城市功能。進一步加強交通、水利、信息、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提升民營經濟發展水平
民營經濟的發展質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省經濟的整體素質。要完善和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舉措,鼓勵民營企業加強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和企業文化創新,大力實施品牌戰略,著力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加強對民營經濟的引導和管理,進一步增強企業社會責任,積極創建和諧企業,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
堅持把發展海洋經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寧波—舟山港建設為核心,推進全省港口資源的整合和開發,大力發展海洋運輸業,加快建設港航強省。加快規劃建設臨港產業帶,積極發展一批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臨港工業。大力開發海洋資源,切實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
要進一步優化和創新扶持政策和幫扶載體,鼓勵欠發達地區充分發揮后發優勢、資源優勢,走自我積累與借力發展相結合的道路。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全面實施“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切實把扶貧工作落實到村到戶。
加快構筑開放新格局
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大力支持自主品牌產品和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結構,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完善促進境外投資的政策措施,鼓勵企業“走出去”發展。積極推動長三角合作與交流向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發展,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和中部崛起,做好對口幫扶工作。加強與港澳臺的合作與交流。
大力推進社會建設,
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加快社會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要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切實加強社會管理,統籌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優先發展教育
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加大統籌城鄉基礎教育發展力度,高標準、高質量普及義務教育和高中段教育。高度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不斷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大眾化水平。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逐步擴大城鄉勞動者接受職業教育的覆蓋面。大力發展成人教育、社區教育、現代遠程教育和職業培訓,加快構筑學習型社會。
大力推進城鄉統籌就業
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政策,統籌做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加強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就業指導和服務,著力幫助城鎮零就業家庭、農村低保家庭、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大力推進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擴面,加快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城鎮職工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工作,建立健全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完善農村住房政策性保險制度,認真做好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工作,完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會救助體系。
理順和規范收入分配關系
健全企業最低工資制度,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和行業人工成本信息指導制度,加強勞動定額和工時等勞動標準管理,推動落實艱苦崗位津貼制度,建立健全企業工資增長機制,不斷提高職工工資水平。
不斷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質
加快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努力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繼續做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
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加強對社會組織和互聯網“虛擬社會”的管理,提高對外來人口的服務和管理水平。創新發展“楓橋經驗”,健全信訪工作制度,完善群體性事件預警和處置機制,及時化解人民內部矛盾。深入開展基層平安創建系列活動,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活動,嚴防嚴打境內外敵對勢力、“法輪功”等邪教的搗亂破壞活動。完善各級各類應急預案,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質量安全監管。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
加快推進文化建設,
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先進文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和諧文化,切實加快文化大省建設步伐,不斷提升現代社會文明程度,促進人的素質全面提高。
不斷強化人民群眾團結奮斗
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積極開展理想信念、基本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加強新聞媒體特別是網絡等新興媒體的建設和管理。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長期以來浙江人民在創新創業偉大實踐中鍛造的浙江精神,推進浙江在創新創業中實現新的發展。
積極培育文明和諧的道德風尚
牢固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廣泛開展文明禮儀宣傳教育活動。加強關心下一代工作。深入開展“共鑄誠信”活動,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深入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提升城鄉文明程度。
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積極推進文化創新,不斷激發文化發展活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穩步推進經營性國有文化單位改革,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依法加強文化市場的監管。
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加強精神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努力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搶救和保護。大力發展區域特色文化,加快發展動漫等新興文化產業,積極利用先進技術和現代經營方式改造傳統文化產業。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擴大浙江的文化影響力。
扎實推進政治建設,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
完善黨的領導方式
進一步完善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發揮黨委對同級人大、政府、政協等各種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協和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照法律和章程獨立負責、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及時研究解決他們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加強黨對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及各類群眾團體的領導。堅持黨管武裝原則,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活動。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
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認真做好民族、宗教、僑務和對臺工作,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積極探索基層民主的有效實現形式,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加強地方立法工作,加快形成與國家法律法規相配套、比較完備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大力推進執法規范化建設,促進公正司法。加強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認真實施“五五”普法規劃。
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
完善科學民主的議事規則、決策程序和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健全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重大事項公示、聽證制度,完善專家咨詢制度,提高決策的透明度。
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
認真貫徹執行黨內監督條例和省委關于黨內監督十項制度實施辦法,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依照憲法法律開展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支持人民政協按照章程開展民主監督,加強政府層級監督,積極發揮司法機關和行政監察、審計等部門的監督職能,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