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抗日名將孫元良在臺灣辭世,享年103歲。他的遺愿是在未來選擇適當的時機遷葬南京。孫元良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中功不可沒。
李大釗推薦考入黃埔軍校
1904年,孫元良出生于四川成都大壩巷孫家老宅,父親孫廷榮是晚清的一名知縣,67歲才生下孫元良。孫元良年少時,父親便去世,但他一心秉承祖訓,勤奮讀書,成績優異。
1924年初,孫中山先生創辦的黃埔軍校在全國各地招生,正在北大讀預科的孫元良聞訊后馬上報名投考。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的招考非常嚴格,必須要有人引薦。孫元良的推薦人便是李大釗。1924年6月,在順利通過了初試和復試以后,孫元良成為了黃埔軍校一期學員,與關麟征、陳賡、杜聿明、侯鏡如等人一同被編在學生三隊一區隊。自此,不滿20周歲的孫元良開始了軍旅生涯。
在軍校的開學典禮上,孫元良作為儀仗隊隊員,有幸在大門口迎接名譽校長孫中山。在黃埔一期學生中,孫元良文化程度較高,加之儀表堂堂、風度翩翩,頗得校長蔣介石的器重。
曾命“八百壯士”堅守上海
孫元良一生中最為人稱頌的幾場戰役都是在上海進行的,其中“一·二八”淞滬戰役是他的“成名作”。
1932年,孫元良擔任國民黨軍隊第八師259旅少將旅長。淞滬戰役發生后,孫元良率軍堅守上海寶山廟行鎮11天,和友軍一起夾擊日軍,讓日軍受到空前挫敗。當時國際輿論評價此役為“國民黨軍第一次擊敗日軍的戰役”,孫元良因此役擢升為第88師師長。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日軍在上海虹口、楊樹浦一帶集結重兵,妄圖“三個月滅亡中國”。8月11日,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率第87師、第88師到上海楊樹浦及虹口以北布防。8月13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首先由虹口向天通庵車站至橫浜路段開槍挑釁,并派出一支部隊向寶山路、八字橋、天通庵路進攻,被孫元良率領的第88師擊退。此后,孫元良率領88師官兵在上海閘北一帶堅守陣地長達一個半月之久,粉碎了日軍“三月亡華”的圖謀。
為了掩護國民黨主力部隊轉移,孫元良又下令88師524團第一營的800多名官兵,固守四行倉庫陣地,并親手將“死守上海最后陣地”的命令交給謝晉元團長。面對10倍之眾的日軍,官兵奮勇抵抗,全國士氣為之振奮,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八百壯士”。孫元良因此再被升為國民革命軍第72軍軍長。
晚年定居臺灣不提當年勇
1949年底,孫元良來到臺灣。背著戰敗喪師之責,加上國民黨高級將領間的內斗,他精神郁悶,最后選擇了退役從商。上世紀70年代初,孫元良一度旅居日本,開了一家名為“天福園”的面館。1975年,他重返臺灣定居高雄,在當地一家針織品公司當董事長。退休后,孫元良到臺北定居,閑來無事時著書立傳,寫了回憶錄《億萬光年中的一瞬》等。
晚年的孫元良很少提及當年的風風雨雨,心境平和地專注養生。“即便是對自己的兒女,他也很少說起過去參與的戰事。”孫元良的五子、著名演員秦漢在提及父親晚年的時候說。
1985年,孫元良最后一次高調亮相。由于日本軍國主義否認1931年后日軍在華大屠殺的事實,作為歷史的見證人,當時已經81歲高齡的孫元良在臺灣高雄市發表了一份抗議書,義正詞嚴地駁斥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謊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