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訊這些天,擁有6142名外來居民的江東區明樓街道林家社區傳遞著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社區被推薦為“外來人員服務與管理先進單位”。如果能獲得這塊獎牌的話,分量可不輕,因為這是由市委、市政府頒發的。
至今,林家社區已經獲得諸多榮譽:市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市級文明社區、市示范青年中心……這個外來居民占到76%的社區為何能滿載殊榮?記者采訪了其中三位“重量級”的人物:楊發清、陳玄光、戴全明。楊發清:自治管理的實踐者
人物名片:楊發清,安徽五河縣人,今年55歲,林家社區外來務工黨員臨時黨支部書記、外來人員民兵連連長,市十三屆人大代表,省優秀共產黨員。
老楊1989年從安徽老家來到寧波時,成天走街串巷搞廢舊家電回收。當上外來務工黨員臨時黨支部書記后,老楊忙碌的打工生涯又增添了一項新的內容:組織黨員骨干參與社區管理。
以“娘家人”來管“婆家事”,老楊成了我市最早的外來務工人員自治管理實踐者。在社區的支持下,老楊大刀闊斧地干了三件事:首先是清理衛生死角,創造良好的社區環境。老楊組織20多名外來居民連著幾天清理衛生死角,每天清理的垃圾達十幾車。看著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居民們贊不絕口。接著,老楊開始當起了“娘舅”,及時化解外來居民的糾紛和矛盾。過去,外地人之間有了矛盾,解決辦法常常是吵架,而老楊則通過正當的渠道來解決。老楊在社區住了八九年,化解的矛盾不計其數。老楊參與的最重要的事是協助搞好社區治安,他組織民兵在社區義務巡邏,還參與防臺、抗臺等活動,使社區的治安工作走上了軌道。
“過去這兒有三多:破爛王多、小偷小摸多、丑惡現象多。現在情況大為改觀,治安刑事案件整整減少了一半。”林家社區黨總支書記徐金花說,這是老楊的工作成績單。陳玄光:“外”字號職業志愿者
人物名片:陳玄光,安徽五河縣人,今年36歲,林家社區“外來人員雷鋒團”團長,專職社區干部,曾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中國百名優秀青年志愿者”、 “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者”、 “十大杰出新寧波青年”等稱號。
在安徽農村,陳玄光算得上是個文化人,具有中專學歷的他,曾是當地一家職業高中的老師。2002年來到寧波后,他干起了電器回收和修理。
陳玄光原以為自己會一直這樣干下去,但沒想到卻成了一名“外”字號的專職志愿者。2003年,團市委在林家社區成立了志愿者服務站,陳玄光成為服務站站長,并且還向團市委注冊成立了全市首個“外來雷鋒團”,為當地居民提供志愿服務。另外,他還組建了農民工“威風鑼鼓隊”,多次為居民群眾演出,還代表我市參加了2006年度省新春團拜會,獲選為中央電視臺《春暖2007》晚會的開場表演節目。
寧波給了陳玄光新的發展機會,也給了他融入第二故鄉的信心。他帶領外來青年積極參加社區的公益勞動,提供各種便民服務。去年7月24日,在央視《平安家園·會客廳》寧波篇錄制現場,陳玄光說了一番很動情的話:剛來寧波時只是為了找工作賺錢,但幾年下來,卻享受到了寧波這座城市給他們這些外鄉人市民般的待遇,并且還贏得了本地人的認同和尊重。 “寧波是我的第二故鄉,我要繼續為這個新家作貢獻。”陳玄光說。戴全明:感動浙江的農民工
人物名片:戴全明,河南省平輿縣人,今年47歲,全市首位通過直接選舉當選為社區居委會委員的外來務工人員,獲浙江省“最感動您的民工”,寧波市“慈善之星”,寧波市“優秀外來務工者”稱號。
1993年戴全明剛到寧波搞防水補漏工程時,由于找不到活干,他幾乎走遍了甬城的大街小巷,后來,林家社區讓他找到了發展的機會,慢慢地創出了信譽,還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是社區給我搭建了創業的平臺,是寧波給了我一個追求人生意義的支點。”戴全明對第二故鄉心存感激。盡管他的公司并不大,一年也就三五百萬元的業務量,家庭經濟條件也并不是那么寬余,但他樂于拿出錢來幫助更困難的人。他先后兩次向江東區人民教育基金會捐款,總額達8000元;他每年都是“慈善一日捐”活動的積極參與者,累計捐款已經超過萬元。他還會同外來民兵連的成員主動拿起募捐箱,到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居住區挨家挨戶地發動捐款,別人掏出5元、10元,而他一下子就掏出了3000元。有人問他為何如此大方,這位憨厚的河南漢子笑著說:“我到寧波打工后,日子好過多了。是寧波人幫助我在這兒扎下了根,現在別人有困難,我們要幫上一把。”他還不間斷地堅持為困難職工、老年居民義務修補屋頂。戴全明的行動感動了寧波也感動了浙江。記者 湯碧琴 江東記者站 陳偉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