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訊(記者鄧少華)根據今年初以來經濟運行走勢分析,市發改委有關專家近日預測,今年寧波經濟總量有望突破3000億元大關,躍上又一個嶄新的臺階。同時,支撐經濟發展的要素、能耗減少,預計綜合能耗在去年基礎上下降4%左右。這意味著寧波“經濟列車”朝著又好又快方向穩健前行。
統計資料表明,1978年我市GDP為20億元,1988年達到110億元,1999年1043億元,2004年2130億元,也就是說,寧波經濟總量跨越百億用了10年,跨越千億用了11年,從一千億到兩千億用了5年,從兩千億再到三千億只用了3年。專家們認為,這組數據見證了寧波經濟發展的輝煌之路,也充分說明進入新世紀以后寧波經濟發展呈現“加速度”。
事實上,在過去的五年間,寧波經濟發展的環境并不寬松。2003年下半年以來,資源要素供給緊張矛盾和國家宏觀調控給我市帶來嚴峻考驗:招商斷了線,土地批不到,談好的項目無法上;銀根緊縮、固定資產清理,項目建設難以推進;缺水少電,企業被迫減產減量。
面對市場和資源環境、要素等多重“倒逼”,市委、市政府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扎實推進“六大聯動”,堅決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準確把握經濟發展規律,圍繞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加快發展服務業,充分發揮港口優勢,努力實現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比翼齊飛;強化產業導向,制定了一系列工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文件,加快結構調整升級;走循環發展之路,以產業提升、科技創新和資源節約利用為重點,加快轉變“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發展模式;加快自主創新,從依賴資源稟賦驅動發展轉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源、科技進步上來。
猶如“鳳凰涅槃”,寧波經濟朝著又好又快目標闊步前進,從過去依靠資源投入驅動逐步轉向了依靠人才、科技、教育驅動,單位投入產出比大大提升,走上集約、節約的發展之路。從“好”的方面來看,產業結構更加合理,一、二、三次產業比例從2002年的7.055.237.8演變為2006年的4.95540.1;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到今年已有61個中國名牌,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品牌之都”;綜合能耗不斷下降,經濟與能耗逆向運動,單位生產總值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下降29.5%和28.7%。再看“快”的方面,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3%,2006年達到2864.5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1萬元;2006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地方收入分別達到了561.2億元和257.4億元,年均增長21.4%和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