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北侖港集裝箱碼頭

圖2:高教園區一角

圖3:三江口水面夜景

圖4:中山公園秋色
圖5:東錢湖湖景
中國寧波網訊近年來,寧波深入貫徹科教興市“一號工程”和人才強市戰略,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人才、科技、教育事業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優化,為建設創新型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各類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在寧波加快集聚。通過觀念創新,政策創先,機制創活,載體創特,服務創優,我市人才整體環境不斷優化,正朝著人才廣聚博納的“開放港”、合理流動的“自由港”、成就事業的“創業港”和區域性人才高地的目標邁進。近年來我市人才總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遞增,高層次人才增加尤其迅速。到今年上半年,全市人才總量已達56.2萬多人,其中博士(博士后)970余人,碩士8400余人,高級職稱19000余人,形成了包含國家、省、市突出貢獻專家,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獲省市重獎和正高職稱等在內的專家隊伍共1560余人。
寧波的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引進了中科院寧波材料研究所、兵科院寧波分院、中科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等10家大院大所,使我市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實現零的突破。累計建設市級以上企業工程技術中心163家,其中省級80家,國家級企業工程中心也從零發展到現在的5家。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29家與我市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重點實驗室,其中省級4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家。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文獻檢索服務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和一大批科技中介服務組織的快速發展,提高了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服務的能力。去年寧波專利申請量首次突破1萬件,獲授權專利總數達6056件,今年上半年,寧波專利授權量已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三位。有3個科技項目獲得了2005年度和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研發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取得新突破,寧波科技園區升格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寧波研發園區已在加緊建設之中,建立了寧波科技創業中心、保稅區留學人員創業園、浙大科技園寧波分院等10家市級創業孵化基地。每年舉辦中國寧波科技創業計劃大賽,在全國打響“創業在寧波”的優秀品牌。
寧波高校發展勢頭迅猛,在原有的寧波大學、浙江萬里學院、寧波工程學院等高校基礎上,相繼引進了寧波諾丁漢大學、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浙江大學軟件學院(寧波),使寧波的高校總數達到了15所。建立了環境優美、布局科學、功能齊備的高教園區。高校科研實力和服務地方經濟能力顯著增強。
活力寧波令人向往
寧波簡稱“甬”,位于我國東海之濱,大陸海岸線中段,長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也是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全市轄三個縣級市(余姚、慈溪、奉化),二個縣(寧海、象山),六個區(海曙、江東、江北、鎮海、北侖、鄞州),陸域面積9672平方公里,海域面積9758平方公里,人口560.45萬人,其中市區面積2634平方公里,市區人口215.81萬人。2006年,寧波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864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61億元,其中地方收入257億元,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67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847元。寧波歷史悠久,文化璀璨,人杰地靈,是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素有港城、名城、商城、綠城之稱。
港城寧波。寧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唐宋以來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寧波港擁有1200余年歷史,其中北侖港區是少有的天然良港和我國四大深水樞紐港之一,全港不凍不淤,主航道水深15米以上,可航30萬噸級巨輪,居國內港口之首。去年吞吐量達3.1億噸,居全國大陸第二位,世界第四位。寧波已形成石化、電力、造紙等臨港工業體系,初步建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基地,一個新興的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正在崛起。
綠城寧波。寧波是國家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環保模范城市和全國綠化先進城市,境內四明山脈叢林青翠、黛山迭起,湍流不息的姚江、奉化江、甬江數流合匯、綠水綿延,全市碧海青山相映成輝,自然風光秀麗旖旎。目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人均公綠面積10.6平方米,生態公益林301萬畝,森林覆蓋率49.6%,其中中心城市三江六岸綠化總面積120公頃。月湖、日湖等園林綠化72.2公頃,建成了千里“綠色通道”和“清水河道”。
名城寧波。寧波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海洋文明與陸域文明兼蓄,古越文化與現代文化共融,史前文化、浙東學術文化蔚為大觀。市內名勝古跡眾多,有7000年歷史的河姆渡遺址以及全國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保國寺和溪口雪竇山國家級風景區等著名景點,擁有國家4A級旅游區2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1處,省、市級文保單位244處。寧波還是人才輩出之地,涌現過王陽明、黃宗羲、朱舜水、沙孟海、潘天壽等一批文化名人。目前寧波籍兩院院士已達92位,包括談家楨、路甬祥、童第周等著名科學家。
商城寧波。寧波人以善于經商聞名于世,素有“無寧不成市”的美譽,現有30多萬甬籍僑胞旅居世界64個國家和地區,涌現了包玉剛、王寬誠、邵逸夫等一大批工商巨子和國際名流,形成了享譽海內外的“寧波幫”。鄧小平同志曾經號召“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改革開放以來,寧波人民秉承重工興商、誠信務實的優良傳統,敢闖敢冒,開拓創業,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蓬勃發展,已占全市經濟總量的90%以上。寧波還是“紅幫裁縫”的故鄉,服裝產量占全國十分之一以上。目前每年舉辦的重大商貿活動有浙洽會、國際服裝節、消博會、住博會等,一個區域性會展商務物流中心正在形成。
以“誠信、務實、開放、創新”作為城市精神的寧波,集諸多榮譽于一身: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社區建設示范市、中國品牌之都等,還獲得了愛心城市的美譽,這些耀眼的榮譽無一不昭示著寧波的魅力。
寧波發展前景更加美好
近年來,寧波在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排行榜等榜單,相繼登上前十位,寧波所轄縣(市)也全部入圍全國百強縣(市),展現出寧波的發展實力。
但寧波發展的步伐不會停滯不前。去年發布的寧波市“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為我們描繪了寧波發展的美好前景,今年召開的市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了著力推進科學發展加快構建和諧社會,把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建設全面推向新階段的宏偉目標。
到2011年,寧波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5000億元,年均增長11%以上,人均生產總值超過86000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000億元,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超過30000元和13000元,基本建成國際一流的深水樞紐港、全國重要對外貿易口岸和華東地區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物流中心,進一步確立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的戰略地位。
未來五年,寧波將著力提升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水平,全面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深入實施“東擴、北聯、南統籌、中提升”區域發展戰略。著力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堅持三次產業融合互動,加快構筑現代產業體系,爭創產業發展的長期競爭優勢。著力提升港口大橋帶動功能,緊緊依托深水良港、跨海大橋和遼闊海域,做大做強港口經濟、大橋經濟、海洋經濟,使寧波人民引以為豪的獨特優勢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著力提升城市國際化程度,全面塑造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城市品質和形象,讓寧波以海納百川的開放形象大步走向世界。著力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努力打造山青、地綠、天藍、水碧的生態城市。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讓發展的成果更多地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寧波將堅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提升中心城區發展水平,推進東部新城、鄞州、北侖、鎮海新城區等重點區域和十大功能區塊建設,加快建設具有國際港口和江南水鄉特色的現代化中心城市,全市城市化率達到65%。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公交優先發展,開工建設城市軌道交通。寧波將發揮港口龍頭作用,建設國家重要的區域性資源配置中心,努力使寧波成為戰略資源中轉基地、重要石化產品生產交易基地。完善港口集疏運網絡,建成杭州灣跨海大橋、甬臺溫鐵路、象山港大橋、繞城高速、穿山和大碶\疏港高速,加快杭甬鐵路客運專線、蕭甬鐵路電氣化改造等重大項目建設,基本形成長三角南翼交通樞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