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北京,盛會相逢。來自全國各地各行業的代表們,是投身火熱改革的實踐者,是親歷中國發展的見證者,也是社會進步的受惠者。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說,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代表們從自己身邊的變化,感受著這種快速發展的成果,分享著快速發展的喜悅,探討著快速發展的真諦。
快速發展有動力
“這五年是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的五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是我國國際地位和影響顯著提高的五年,是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明顯增強和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更加緊密的五年。”胡錦濤同志的講話引發了人們對五年來中國發展成就的關注。
十七大代表、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說,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從十六大到十七大經濟社會發展回顧系列報告》中,15個方面大量翔實的數據詮釋著中國的快速發展:
2003年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連續四年10%或以上的增長速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在世界上的位次連升兩位,由2002年的第六位躍居2006年的第四位。
2006年國家財政收入達到38731億元,是2002年的2.05倍,在四年內翻了一番。
2006年城市化率達到43.9%,比2002年上升了4.8個百分點。
謝伏瞻在《大發展大跨越》的序言中總結,中國這五年的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統領下的大跨越”。他從四個方面具體分析了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動力所在: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改善民生;堅持又好又快,保持速度、質量、效益相統一;堅持統籌協調,促進全面發展;堅持改革開放,增強發展活力。
謝伏瞻特別指出,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轉變,既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認識的深化,更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又好又快,強調的是“好”字當頭,好中求快。十六大以來,圍繞著又好又快的要求,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靈活運用財政、貨幣、價格、土地、市場準入等經濟法律手段,及時化解和消除了經濟生活中一些不穩定、不健康的因素,避免了經濟發展的大起大落,通過嚴把貨幣和信貸“兩個閘門”和產業標準“一個準入”,既消除了通貨緊縮,防止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又保持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群眾受惠有基礎
來自西南邊陲的基層代表、中國人民銀行西雙版納中心支行外匯管理科科長施海峰,20多年來做到了貨幣發行管理工作的“零差錯”,在銀行第一線的工作中,他感受到了發展橡膠、茶葉、甘蔗等農副產業給當地群眾帶來的收入增長。
從西南到東北,從城市到農村,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2%。五年來,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翻了近一番,達到2010美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快速發展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質基礎,要把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地體現到改善民生上。”十七大代表、中共長治市委書記郭海亮如是說。
郭海亮代表說,長治和全國各地一樣,把關注民生作為最大的政治,把改善民生作為最大的政績,把公共財政資金更多投向關乎民生的領域,集中精力解決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社保、人居環境及安全穩定等方面的困難問題和現實需求,讓廣大群眾更多更好地分享到了改革發展的成果。
比如,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長治把普及義務教育的重點放在農村,在全國率先推行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助學工程,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步伐;擴大高中教育辦學規模,提升高中教育普及率和辦學質量;建立資助貧困大學生入學機制。大力發展公共衛生,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積極推進社區醫療機構建設,社區醫療機構覆蓋率達到93%。農村衛生探索出了一條“建立新型醫療資源配置體系,解決農民看病難,建立新型合作醫療互助體系,解決農民看病貴”的新路子,在為農民提供免費體檢、配備村級健康員,建設裝備鄉、村衛生所,衛生支農等方面辦了七件實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達100%,農民參加合作醫療率達87.5%。
社會發展有后勁
快速發展帶來的財富積累,增強了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后勁,促進了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經濟社會呈現同步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
事實證明,五年來,伴隨經濟的發展,社會建設全面展開。比如強大的經濟實力,改變著廣大農村的社會生活:圍繞農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國家顯著加大了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取消了“農業四稅”,全面實施了農村免費義務教育,惠及1.5億農村中小學生,積極推進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探索建立了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十七大代表、中共宿遷市委書記張新實說,當宿遷市躍上“雙八平臺”(即GDP800億元、財政收入80億元)時,對社會發展更充滿信心。全市僅在衛生領域就新增資本20億元,各類醫院數量從135所增加到191所,其中三級醫院從無到有,全市居民家庭距離醫療機構1公里以內的占75%以上,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初步緩解,并因此榮獲“中國城市管理進步獎”。全市全面啟動了“文化低保”工程,保證每個貧困村群眾都能看上戲、看上電影,每個貧困人口都能看上免費圖書,使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代表們認為,又好又快的發展,帶給中國大地勃勃生機,也帶給人民更多福祉,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本報記者張玉玲李志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