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當高原的第一縷陽光照射到布達拉宮那金碧輝煌的宮殿時,駐守在這里的消防官兵們便又開始了他們緊張而又平凡的一天。
緊張是因為這座始建于公元7世紀的宮堡群建筑,早在1994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隨著青藏鐵路的開通,朝佛的信徒和參觀的游客越來越多,布達拉宮的防火任務越來越重;平凡是因為他們每天的工作仿佛總是昨天的重復,訓練、執勤,每天午、晚兩次雷打不動的巡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已經過了23年。
23年,就在這一天天看似簡單重復的緊張與平凡中,布達拉宮的消防官兵們創造了一項非凡的業績:布達拉宮23年無火災。2007年6月20日,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為布達拉宮消防大隊榮記集體一等功;9月8日,公安部授予“布達拉宮模范消防大隊”榮譽稱號。在這又一個收獲的季節,記者走進拉薩,親耳聆聽了官兵們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一
布達拉宮始建于公元7世紀,是松贊干布當年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而后經歷朝歷代不斷擴建,至今已達到占地3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共有房屋2000余間。
1984年6月,布達拉宮強巴佛殿因為電線短路發生火災,造成重大損失。大火撲滅后不久,6月28日,根據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布達拉宮消防大隊前身——布達拉宮消防班即正式組建,擔負起保衛布達拉宮的重要任務。
消防班進駐布達拉宮后,首先與布達拉宮管理處工作人員一道,全面檢查了宮殿內部情況。檢查結果令人觸目驚心:布達拉宮屬于土木石碉樓結構,本身耐火程度就比較低,而殿內使用和存放的大量木材、織物、經書等易燃可燃物,使防火難度更大;殿內道路錯綜復雜,救火環境十分特殊;酥油燈、香爐、焚香臺等明火點眾多,火災隱患突出;無專職消防人員,自防自救能力差;無消防自動滅火設施;消火栓系統不完備,供水延遲達12分鐘,且供水量不足……
隱患險于明火,防范勝于救災。根據有關消防規定和檢查結果,消防班會同布達拉宮管理處,建立健全了布達拉宮消防安全保衛制度,并及時添置了消防設備。現在布達拉宮22個開放的宮殿里安裝了感溫、感煙報警器等完備的防火預警系統。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內看不到手持明火的朝拜者,各個殿堂的酥油燈、香爐、焚香臺數量嚴格控制,擺放井然有序,管理井井有條。千盞酥油供燈,也早已遷至安全地帶,供信教群眾進香朝佛添油,便于集中嚴加看管。根據消防工作的需要,消防班從布達拉宮僧人中挑選6名素質較高的燈香師,經過消防常識和消防器材使用等技術培訓,作為義務消防員。每季度,不定期舉行一次由消防班官兵和義務消防員共同參與的滅火演練。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大昭寺不僅分別建立起一支義務消防隊伍、建立了防火檔案、設立了消防公開宣傳欄,還不定期開展消防自查自糾活動。
談及消防官兵,布達拉宮管理處處長強巴格桑不無感觸:“布達拉宮面積大,火災隱患多。做好消防工作,關鍵是要有很強的責任心。駐布達拉宮的消防官兵,都很有責任心,做了大量工作,確保了世界文化遺產的消防安全。”
|